《家庭教育您问我答》第1问:考试的是孩子,为什么更焦虑的是家长?

来源:www.lbj222.com 发布时间:2021-04-08
  为了及时回应家长的教育需要,解答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困惑,www.lbj222.com 本部校区心理老师李春花和赵恺琪将定期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撰文回答家长提问。如果您有问题要问,请将问题发送到zhaokaiqi @ bj12hs.com.cn,我们会提取共性问题,为您答疑解惑。

考试的是孩子,为什么更焦虑的是家长?

  每当考试结束,咨询室都会迎来接待量的激增,既有学生,也有家长,占主导地位的问题常常有关考试成绩。往往是,学生没考好,家长很焦虑,甚至更焦虑。学生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个成绩不知道怎么回去跟家长说。家长常说的则是,为什么明明是TA考试,更着急的却是我?今天中午的电话咨询中,心理老师请一位妈妈对“本次考试成绩带来的焦虑程度”打个分,妈妈觉得女儿在6分,她自己在10分。

  一位高焦虑的家长,而这并不是个别家庭的特例。与考试成绩有关的焦虑,也仅仅是教育焦虑中的一种。


为什么家长会过度焦虑

  当个体无法达成目标或不知如何达成目标时,内心深处就会产生挫败感、无助感、担忧、着急等焦虑情绪,家长面对孩子不如意的学业成绩,尤其容易引发这样的情绪。


一、家长对孩子“爱的挣扎”

  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教育作为获得未来生存和发展资源的主要途径,其公平性和有效性高于其他途径。经历了社会生活洗礼和磨练的家长深谙竞争的不易和生存的艰辛,希望孩子将来能在经济上获得较高的安全感,能更大程度上实现潜能,至少能够比自己好、不吃自己吃过的苦。

  这份“爱子女必为其计长远”的责任心,转化到具体生活中就表现为家长参与孩子当下教育和未来发展的意愿,从而驱动家长想要为孩子做些什么,或者想要求孩子做些什么,这其中必定有爱作为出发点,如果没有爱,自然不会有焦虑。

  只不过家长的焦虑未必总能被孩子理解为爱,因为真正的爱必然包含在意孩子的感受、看到孩子的付出、做出与孩子能力相适应的期望,一句话概括即旨在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而不是忽略孩子的感受、关心成绩多于关心孩子自己,或者仅仅是为了自己能通过孩子的好成绩获得更充裕的安全感和掌控感。因此,虽然有爱的初衷,家长的教育焦虑却常常表现为一种“爱的挣扎”,明明为孩子操碎了心,孩子却未必领情。


二、与家长的成长背景有关

  很多家长是“70后”或者“80后”,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经历过各种生活资源的匮乏、发展机遇的匮乏或者爱的匮乏,与此相伴随而来的是深深的无助、不甘与焦虑,虽然在异乎寻常的努力之下成为了今天的自己,然而过往的匮乏与压力却在他们的人格版图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阴影与缺口,导致安全感的欠缺、控制欲的加剧等。

  有一位家长曾在孩子进入初中后提出明确要求:成绩绝不能低出班级前十,但凡出了这个范围,她就无法入睡,家里也一定会有狂风暴雨。心理老师了解到,这位妈妈年少丧母,家道艰难,她立志要给父亲减轻负担,给弟、妹做出榜样,为自己挣出未来,为孩子改善环境,一路走来,强烈的忧患意识让她在“对的行为”与“安全的结果”之间产生了明确而刻板的路径预期,对于超出安全范围、不够明朗的其他路径都产生了天然的警觉与排斥。正是这样巨大的不安全感让她在当下通向未来的宽阔地带,给自己和孩子划定了只能破釜沉舟、稍有失误就会满盘皆输的狭窄和陡峭路径,在成绩面前岂能不焦虑?

  与此相类似的是一些家长的灾难化思维倾向,比如,开学考考不好,会影响接下来的学习状态,月考就又考不好了,连着两次考不好,那期中考试还能考好吗?老师眼中你不就是个差生了吗?那你以后还能有好吗?这种思维方式,是在潜意识里把每一个本来可能60%概率的事情变成了100%,这其实是家长思维方式的问题,但他意识不到,反而觉得一切可怕的后果都是孩子造成的,就会指责孩子,甚至替孩子去制定计划,严格要求孩子照做,孩子就会产生被操控的感觉,不仅加剧了孩子的焦虑,还会引发反抗和抵触。


三、与孩子的主动性不够有关

  不少家长的苦恼是,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和成绩并不上心,家长只能靠严密严控、不断督促来确保尚可的成绩,仿佛学习不是孩子的事,反而是家长的事一样。这当然会引起巨大的焦虑感,因为谁都清楚,很少有人可以只依靠外力优秀,缺乏主动,再美的未来都无法抵达,一日孩子不启动发动机的马达,家长就一日不知道自己得奋力助推到何时。家长也无法保证自己的监控永远在线,更何况不情不愿的孩子会使出浑身力量来对抗家长,带来巨大的阻力。

  然而主动性不够并不全是孩子一手造成的。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天生都具有自主需要,想依靠自己去探索周围的环境,依靠自己做大大小小的决定,想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种天然的内在动力驱使孩子就算吃得满身狼藉也不愿坐享被喂饱的便利,即使摔了很多跤也不愿停下学习走路的热情,他们天然是探索者,怀着巨大的好奇心来到这个世界,想依靠自己的双脚走向更远的地方。

  当TA的自主需要得到满足,对于当前活动就会有更高的主动性、参与度和创造力,而自主需要没有被满足的孩子则很容易丢弃自己的责任。

  很多孩子生活在“管得太严、抓得太细、绑得太紧、要求太高、鼓励不够、沟通太少”的家庭中,父母按照自己的价值预设去培养孩子,期待孩子主动符合自己的预期,这样的人生与其说是为孩子打造的,不如说是家长为自己打造的。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什么都不必负责,觉得自然有人来帮忙承担;要么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为了自我保护只能放弃承担;要么家长想要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自然没有兴趣承担。一句话,家长的手伸得太长了,要么在具体事情上,要么在是非对错上,要么在未来方向上。无论哪一种,孩子都会与主动性越来越远。


四、与成绩的预测功能被放大有关

  通常来说,考试的功能有以下几种:导向、选拔、诊断和预测。

  导向即“指挥棒”,考什么,就要学什么;选拔即选优择能,把达到规定水平和标准的学生筛选出来;诊断即检测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提供可待调整和改进的信息;预测即通过当前表现看到未来发展的趋势。

  其中前两个较多是为教育管理部门服务的,后两个较多是为广大教育教学部门和师生、家长服务的。而家长对于孩子考试成绩的焦虑,常常与其忽视考试的诊断功能、放大考试的预测功能有关。

  随着孩子的年级升高、学习科目增多、难度增加,父母越来越难以跟上孩子学习的步伐,清楚孩子到底学得如何,哪些已经大体掌握,哪些还存在知识漏洞,再加上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渐渐拉开了心理距离,不再像小学的时候无话不说,父母对孩子在学校的状况更是了解甚少,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为何在家长眼中考试的诊断功能越来越低、预测功能越来越高——越不了解的,就越无从诊断,越无法从内容上判断,也就越只能从分数上判断,而越是聚焦于分数,就越容易放大分数的预测意义——如果这次考不好,下次可能也很难考好,如果一直考不好,将来就进不了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如此类推,又岂会不焦虑?虽然从效果上看,这种消极预测非但于成绩改善无补,还会打击孩子学习的热情、消磨他们克服困难的斗志。

  一句话,放大考试的预测功能是制造焦虑的加工厂,预言孩子将来会越来越差,无论是否赢得了这场预测,家长最终都必然是输家。



家长过度焦虑的后果

  家长的过度焦虑会带来什么?首先是情绪上的焦灼、紧张、不安、忧愁和恐慌。这些消极而弥散的情绪盘旋在心头,偷走了我们的好心情、好胃口、好睡眠,更可怕的,是破坏亲子关系、毁掉自己和孩子对于未来的希望感。

  为了缓解焦虑,家长常常忍不住想要做些什么,而受过度焦虑驱使的行为,又有多少是明智、合理、友好而有分寸的呢?

  坦白说,很少。

  带着焦虑,家长很容易去控制,会提出强制的、缺少弹性的要求,虽然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却未必理会TA内心的真实感受、相信TA也有向好的想法与能力、尊重TA自主发展的愿望与节奏。

  这必然会招致反抗。如果不允许一个独立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自在地做自己,不允许TA拥有自己的节奏、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把家长的期望、节奏、需要强加在他身上,就是对一个人自由意志的剥夺,是家长在以爱的名义作恶,孩子要么奋起抗争、要么无声抗争,无论选择哪种,他们都选择了孤独成长,而家长被关在信任的门外。

  而这,并不是家长的本意。



下一篇,《面对孩子的成绩,家长怎么做》,敬请期待。

延伸阅读

05·1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