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您问我答》第2问:面对孩子的成绩,家长该怎么做?
来源:www.lbj222.com
发布时间:2021-04-15
为了更好回应家长的教育需要,解答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困惑,从即日起,www.lbj222.com
本部校区心理教师李春花和赵恺琪将以文字的形式回答家长提问,并定期发布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暂命名为《家庭教育您问我答》。如果您有问题要问,请将问题发送到zhaokaiqi@bj12hs.com.cn,我们会提取共性问题,为您答疑解惑。
在上篇文章《考试的是孩子,为什么更焦虑的是家长?》中,心理老师从不同的视角剖析了家长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感到焦虑的原因:
1、家长对孩子“爱的挣扎”:出自于爱,却伤害了感情。
2、家长的成长背景:靠努力打拼出的一代,担心一次失败会招致“灾难化”结果。
3、孩子的主动性不够:家长做的太多,孩子就没有什么可做的了。
4、成绩的预测功能被放大:用当下成绩预测未来,就会活在对不确定未来的焦虑中。
在上篇文章《考试的是孩子,为什么更焦虑的是家长?》中,心理老师从不同的视角剖析了家长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感到焦虑的原因:
1、家长对孩子“爱的挣扎”:出自于爱,却伤害了感情。
2、家长的成长背景:靠努力打拼出的一代,担心一次失败会招致“灾难化”结果。
3、孩子的主动性不够:家长做的太多,孩子就没有什么可做的了。
4、成绩的预测功能被放大:用当下成绩预测未来,就会活在对不确定未来的焦虑中。
QUESTION 面对孩子的成绩,家长怎么做?
关心孩子成绩甚至为此焦虑不安,这些确实体现了父母培养孩子的饱满热情,这不仅包含了满满的爱,甚至还有对自我的部分牺牲,但是“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这恰恰也表明过度焦虑的家长缺乏更科学的方法成就孩子。当大家开始对当下的问题产生觉察,就有机会通过行动去改善现状,学会以更理性、平和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的成绩。
觉察焦虑 关怀自我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父母,也还是职场中的工作者、父母的儿女、社会的公民……生活在当今时代本就不易,机会很多,但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压力也必然越来越大,当多种角色的要求同时加诸于身,承载着家庭、社会期待的家长们很难不对未来的生活感到焦虑。家长一方面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回应工作、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因为深感不易所以希望孩子提前跑赢,在这个过程中却也不自觉地将压力的砝码加注到孩子身上,形成焦虑的恶性循环。家长只有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以最恰当的方式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绩。
一、接纳自己的情绪
无论是面对自己的工作、生活,还是面对孩子的学习和成绩,那些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与未来可能出现的难题滋生了焦虑情绪,这时要停下来关照自己。
觉察焦虑的原因,看到自己的担忧,从担忧中理清自己看重的价值,看到自己为所看重的东西所付出的努力,看到自己已经做得够好的部分,接纳还不够好的结果自有其道理(世界并不是围着我们转的,总有我们控制不了的东西,不是吗?)。
二、看到孩子的情绪
如果没有考好,首先肯定是孩子的负性情绪事件,无论家长愿意不愿意相信,所有孩子在不如意的成绩面前都会沮丧、失望、对自己不满意;对未来有焦虑;对家长老师有愧疚,对如何能更好充满渴望也倍感无助。这些情绪当然也值得看到。如果家长能看到,并且及时恰当地充当了孩子的情绪容器,孩子会感受到接纳和谅解,这无助于当前的成绩,却会成为TA重新出发的勇气。
三、允许自己不完美
很多时候,教育压力来源于期望自己是特别好的父母,甚至是完美父母,督促孩子取得卓越的成绩也就成为衡量做父母质量的一个标准。然而这是一种过高要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告诫家长:我们不必要求自己成为100分的父母,60或70分的父母就足够,太完美的父母会激发孩子的羞耻感、无能感和愧疚感,不追求完美的父母反而能够为孩子创设更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也能更加从容地滋养孩子的成长。
四、增加对自己(而不是孩子)生活的掌控感
家长可以通过重新规划自己的成长,增加对生活的掌控,获得自我提高的成就感,从而增加生活的确定感,减少焦虑。在为自己负责的时候,我们能够对生命发展产生新的认识,不仅能够对孩子一时的表现不那么敏感焦虑,还能把自己从孩子的成长中适当剥离出来,相互尊重。
不用一次 预测全部
我们需要承认一件事:考试成绩是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这些因素可能是努力程度、学习方法,也可能是临场发挥、考试心态、运气等等。
既然考试成绩不是可被100%控制的事情,那么成绩的波动就是其最正常不过的“自带属性”,我们经常会因为孩子某一次考的不好而焦心忧虑,或者因为孩子某一次特别好的成绩而要求其必须保持住这个水平,这些其实都是在“以偏概全”地评价孩子的学习表现。
“你上次考到了年级前50名,说明你的能力就在那里,以后我们的目标就是保持在年级前50名。”
“这两次考试一次比一次差,你这学习我看是真不行了!”
用更开放性的态度去对待孩子成绩的波动,需要家长具有成长型思维。简单而言,成长型思维的家长看重过程超过结果,不用别人家的孩子为自己的孩子制造压力,还能帮助孩子挖掘既定结果背后的资源,实现自我超越。
比如,孩子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家长不会将孩子“高高捧起”,而是通过引导孩子挖掘可以优化的部分,进而鼓励孩子不断超越自己;如果孩子成绩不够好,家长也不会“狠狠棒打”,不会用别人的好成绩来施加压力,而是看到并肯定孩子努力付出的过程,帮助孩子看清未来的进步空间,鼓励迎难而上……对于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家长而言,成绩更具有价值的是其对孩子过去一段时间学习情况的诊断功能(即检测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提供可待调整和改进的信息),而不是作为定义孩子的标签。
只有我们将每一次的结果留在当下,孩子才能在每一次的进步或退步中坦然面对成绩的表现,专注于知识掌握和运用的过程,最终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真正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
不以成绩 论断人生
家长对孩子成绩表现出关心甚至过度关心,是因为内心深处相信“学习改变命运”。但是,学习的概念被简单地等同于学校学习,甚至被简化到学业成绩,最后的认知结果就是“成绩决定命运”,考试的预测功能被无限放大。比如:
“只有学习好才能有个好未来,但你这个成绩能有啥好未来呢?”
“学习学不好,你还能干好什么?以后我看你连自己也养活不了吧。”
“我孩子学习好,以后肯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
“学习学不好,你还能干好什么?以后我看你连自己也养活不了吧。”
“我孩子学习好,以后肯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
当这样的逻辑链条形成并根深蒂固后,无论孩子成绩如何,家长都会自然地做出关于孩子人生成功与否的武断推论,这不仅会阻碍孩子全面地认知自我,更像是一个“魔咒”,将孩子的人生禁锢于成绩这个单一的衡量尺度上,在未来面对更多元的要求和挑战时,他们会失去应战的底气,最终只能落败。
不用成绩论断孩子的人生,就要用多元化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的发展潜能。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类的智能划分为8个类型,分别是言语、数理逻辑、空间、运动、音乐、人际沟通、自省,自然观察。学业成绩更多是在考察孩子的言语、数理逻辑等方面的能力,而且也仅仅是在某些方面的考察,因此,我们无法从学习成绩上了解到孩子能力的全部。
而一个人在未来过的好不好,能不能活出幸福的模样,绝对不仅仅与学业成绩相关,而是多方面能力协同发展的结果。作为家长,不管孩子成绩是好是坏,都应该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看到孩子的其他优势能力,比如善于表达沟通;具有创造力;在运动方面很有天赋,有很好的自我觉察能力等,努力为其提供一个更适合全面发展的空间,将单选题变成多选题,让孩子在无限的可能中探寻人生幸福。
提供自主空间
回想我们为提高孩子成绩做过的事情:为孩子报了很多TA不愿意去的补习班;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定整理错题笔记;替孩子和老师沟通考试退步的原因;陪着孩子一起写作业到深夜,为孩子制定复习计划……很多时候,因为过于关心,家长或者一路领跑,清理一切可能的障碍,或者直接冲进赛道,替孩子做本该TA自己完成的事情。当孩子面对如此有能力的父母时,他们也只能交出主动权,乖乖成为那个听从号令的执行者,甚至放弃学习。
培养孩子的学习自主性,需要家长充分信任孩子,为孩子提供足够的自主空间,这也就是说,孩子的事情要由孩子自己完成。
一、提供支持,但不替代孩子,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自主空间
当家长感到焦虑时,会过分唠叨、督促,或者是不停地教孩子怎么做,其实这是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家长在对待孩子学习、成长时,需要学会适当放手,让孩子有更多空间去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家长要做的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充分尊重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其既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同时也明确知道学习是自己要绝对负责的事情。
二、科学引导,但不控制孩子,给孩子“以自己的节奏成长”的自主空间
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和试错,家长能提供最有用的帮助就是信任孩子终可以在跌跌撞撞中抵达目标。这不仅要求家长觉察自己的焦虑,还要能够允许孩子犯错和“失败”,引导孩子确立明确、合适的目标,协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就体验,以开放的态度看待孩子的成长与改变。“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孩子是离弦的箭,注定要独自飞向远方,家长的控制只会牵绊孩子越飞越高的脚步。
歌德曾说过,“像人们应该成为的人那样对待他们,你便能帮助他们成为他们能够成为的人。”家长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以从容的姿态守护其成长,不苛责、不强求、不控制,真正地信任孩子,允许他们自己推开自我实现的大门。因为,真正的爱和教育是在孩子身上唤起蓬勃的生命力。
延伸阅读
05·162007
北京市高中军训督导检查
来源:www.lbj222.com
校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