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您问我答》第3问:养了一个“不知感恩”的孩子怎么办?

来源:www.lbj222.com 发布时间:2021-04-22
  为了更好回应家长的教育需要,解答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困惑,即日起,www.lbj222.com 本部校区心理教师李春花和赵恺琪将以文字的形式回答家长提问,并定期发布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暂命名为《家庭教育您问我答》。如果您有问题要问,请将问题发送到zhaokaiqi@bj12hs.com.cn,我们会提取共性问题,为您答疑解惑。


Q:养了一个“不知感恩”的孩子怎么办? 

  “孩子在家里位高权重,家长付出了很多,什么都替她想好,她却很少替家长考虑,还动不动就嫌这嫌那。”

  “孩子常常顶撞父母,没有应有的尊重,有时候还会说一些过分的话,说他不知感恩,他居然说,是你们要生我,又没问过我的意思,凭什么要我感谢?既然生下我,就要对我负责任,又凭什么要我感谢?”



  家长的这些声音,不知是否能引起您的共鸣?声音的背后,是作为家长的心酸与“卑微”。家长把孩子捧在掌心里、放在心尖儿上,给出了所能给予的最好,却被孩子嫌弃。

  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又有哪些恰当的应对方法呢?跟随心理老师的脚步试着来分析一下吧。




孩子受年龄和经历所限 难以深度共情父母

一、人生经验不足

  青春期的孩子年龄尚小,经历的人生体验不足,对于为人父母的辛苦知之甚少,这也是为什么就连成人也会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二、父母是安全基地

  青春期的孩子忙于应付学校生活的种种挑战,学业压力、同伴压力常常让他们无暇他顾,而当一个人所有的注意力都被牵涉进“重要且紧急”的事件中,需要聚精会神才能“打怪通关”时,就相当于活在一种风险挑战极高的“生存模式”中,父母此时作为安全基地,反倒成了他最不担心冒犯的人,一切不良情绪到了父母这里都毫不掩饰,因为他心里清楚,与外人相比,伤害父母的成本最低。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们常常在外人面前客客气气,回到家中却挑三拣四。


三、生命的认知不足

  孩子对人生的认识不够,不能深刻地认识生命的本质。在孩子看来,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是父母的选择,因此,父母就必须为自己负责。然而事实上,是生命的过程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也只是在一个大于自己的人生事件中扮演了自己的角色,他们其实也无法选择。

  而这一点,别说孩子,成年人也未必能自发意识到,以致于当遇到孩子的抱怨和攻击时,父母会做出“我要早知道生下的是你这么个不省心的,我当初还不如不生”这种不妥当的反击,这种顺着孩子的指责发起的反击意味着父母担起了“的确是我决定要生你”的责任,但其实生下什么样的孩子,父母并没有选择权,不管生下什么样的孩子,父母都决定去爱,这才是父母的主动选择。


  将这几点结合起来,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当孩子受到批评指责、情绪低落、要找个地方发泄情绪的时候,父母就极容易成为他们的攻击对象,而当他们口不择言,就会显得不知感恩。然而,来自心理咨询的经验告诉我们,即使对家长有再多怨怼,当孩子们激烈情绪平复下来,他们依然能够眼含热泪地细数父母那虽不完美却依然满满的爱。

  所以家长要多一些理解,包容孩子“朝向成长的破坏”,也即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的关系破坏。当父母包容时,孩子就会获得安全的体验,然后审视自我、修正缺憾、弥补裂痕。当时机成熟,他们会向你说出藏在心底的话:“我知道您对我很用心,只是我当时太生气了,才会说出那样的话。”在这样的沟通中,父母和孩子相互协助对方,完成了一次自我和关系的成长。


如何做才叫包容孩子?

No.1降低评级。当孩子出言不逊时,不上纲上线,给他贴上“不知感恩”的标签,而是告诉自己,他这么说,背后是因为他有情绪。

No.2学会示弱。当孩子气势汹汹指责家长时,不要着急去否认,或者进行更激烈的反击,承认自己作为家长确实有不够好的地方,但这不是妈妈(或爸爸)的本意。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利于平复孩子的情绪,降低他的攻击性。

No.3积极倾听。每一个情绪事件背后,都有大量尚待化解的情绪和值得被看到的需求,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去“控诉”,说出来的越多,压在心底的就越少。

No.4选择原谅。争吵之后不刻意“记仇”,为自己贴上“被伤害者”的标签,因为谁都可能伤害别人,但只要不是出自本意,都值得被原谅。




亲子界限不够 孩子容易“蹬鼻子上脸”

一、不当行为被纵容

  即孩子的不当行为没有被及时指出、矫正,反而被容忍、默认。比如在一些家庭中,家长为了和孩子“做朋友”,放弃了家长的权威角色,任由孩子指挥自己。而在另一些家庭中,孩子学起父母中一方的样子,对另一方指手划脚、随意品评,导致被贬低的一方毫无威信可言,这其实都是家庭关系中“角色倒错”。


二、家长过度付出

  家长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尽可能帮助孩子做好生活中的一切,照顾的无微不至,甚至以牺牲自己的休息需要、发展需要为代价,这会带给孩子一种虚假的“力量感”,就好比父母是自己的手臂,他只要心念一动,就能轻而易举地驱使这双手完成自己需要的一切,正是这种“随心所欲”的力量感模糊了孩子和父母的界限,久而久之,驱使父母就不会产生内疚感,反而被视作理所当然,而失去了亲子之间基本的人际界限,也就难以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必须有的尊重和感激。


  因此,守住家庭成员间的基本界限,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

  1、当孩子表现出“不知感恩”的小问题时,及时指正;

  2、无论夫妻关系如何,在孩子面前都要保持一致,不拉孩子做自己的同盟去攻击另一方;

  3、该是孩子的事情决不包办。

  这一方面让孩子不能随便“指挥”家长、侵犯家长的权威。另一方面,孩子的成长需要“适度挫折”,只有当他们直面生活中的小问题,亲身体验手忙脚乱的窘迫、感受柴米油盐的琐碎,才能对别人产生同理心,才能在对家长提出要求时有顾忌、知深浅、能进退。




父母给予的同时过度索取 爱被伤害抵消

  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给予就只是给予,而不伴随着过度索取,不要求预期结果的立马兑现,这要求家长有很好的自我功能。它是指家长具有情绪的稳定性、充盈的情感给予能力、强大安定的内心世界、化解自己人生困境和痛苦的力量、勇气与智慧。

  在咨询中常常遇到的情况就是,由于家长难以化解由家庭不睦、婚姻不幸或事业不顺所带来的情感、经济和精力方面的压力,无法保持情绪的稳定、掌控自己的生活、看到生活的亮光,就将获得掌控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每当有投入,就希望能换来可靠的产出,否则就会指责、控诉孩子,甚至以爱的撤回相要挟。

  “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怎么还这么不知好歹?”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报班,如果成绩还上不去,我再也不会管你了!”


  这种有条件的爱和对失去爱的恐惧给孩子造成了巨大压力,当伤害体验超过爱的体验,孩子的内疚就转化成情感的绝望与崩溃,生出“谁让你生了我”的怨恨,变成一个不知感恩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问题解决的关键在家长。家长必须先完善自我功能,然后才能扮演一个合格的父母。

  而合格的父母提供给孩子的爱是充裕而有分寸的,他们尽了自己的努力,但并不把“为了你我才这么辛苦”挂在嘴边;他们对孩子既蕴含期望却又不着急回报,因为他们知道,成长是一场文火慢炖的盛宴、一场经年累月的修炼,要允许来日方长的等待。

延伸阅读

05·1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