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您问我答》第4问:孩子总是拖拖拉拉,怎么办?
来源:www.lbj222.com
发布时间:2021-05-14
为了更好回应家长的教育需要,解答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困惑,即日起,www.lbj222.com
本部校区心理教师李春花和赵恺琪将以文字的形式回答家长提问,并定期发布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暂命名为《家庭教育您问我答》。如果您有问题要问,请将问题发送到zhaokaiqi@bj12hs.com.cn,我们会提取共性问题,为您答疑解惑。
话题:孩子总是“拖拖拉拉”,怎么办?
假期开始,孩子信誓旦旦地下定决心要早早完成任务,甚至还会为此列出计划表,对他们而言列出计划就像是任务被完成了一样,所以开始实施计划或者保证按时完成是很困难的。当时间不断流逝,他们也提醒自己要赶紧开始,但是转念一想,这时候不开始也没关系,反正还有时间,直到发现可能来不及完成任务时,他们会深深地懊恼、自责,一边加速工作一边暗下决心:下次一定早早行动,绝不拖延。当然,下一次也并没有什么改变。
当看到孩子总是这样磨蹭、拖拉,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事情也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为家长难免着急、生气,除了不断加码催促,甚至还会发生亲子冲突。如何理解孩子的拖延?作为家长该怎样恰当应对呢?下面一起来分析一下吧。
一、孩子容易对强制的任务、低难度任务、无聊的任务表现出明显的拖延
强制的任务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在“替别人做事情”,低难度的任务缺乏适配能力水平的挑战,琐碎、重复的任务更容易让人感到无聊,这些任务容易被看作是低价值感的事情,难以唤起积极行动的动力,也难以让孩子产生成就感,那么结果也只能是一拖再拖。
二、较高难度的任务也可能会导致拖延
高难度的任务意味着较高的失败率或错误风险,容易引起孩子的焦虑情绪。那些害怕犯错的人习惯于将自己的表现等同于能力(或智力),并以此判断自我价值,也就是说他们存在一种认知假设:表现好坏=能力高低=自我价值感高低。
中学生非常看重自己的智力水平,在他们眼里,能力几乎可以等同于智力水平。所以,在那些有难度的事情上,孩子们由于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够好也会表现出拖延行为。这是因为,对于害怕失败的孩子而言,如果努力之后仍未如愿以偿,会给自己带来深深的羞耻感,相比之下,承受拖延带来的痛苦后果就变得更容易忍受。
三、有些事情很重要,但是回报太遥远,难以激发即刻行动的动力
孩子明明知道有些事情对于未来发展有益,却行动力不足,所谓“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比如读书、运动、完成作业等,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长远发展有价值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有质的提升,或者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成效。正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但是每一小步都太容易在当下显得无关紧要,加之长远目标的达成也并不急迫,因而也更容易表现出拖延。
四、孩子的刻意拖延是对父母管束的消极抵抗
当看到孩子拖着事情不做,家长着急生气,总是忍不住督促,但是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反叛,强硬的要求、管束和唠叨只会引起孩子的消极抵抗,因此督促难以奏效,有时候反而会加剧拖延。最常见的情况是,家长看到孩子玩了一个小时的手机却迟迟不写作业,忍不住说了孩子几句,这时候孩子不仅没有行动,反而更肆无忌惮地玩下去。
五、孩子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与自我约束能力
无法高效利用时间,难以专注投入任务之中,在丰富的诱惑面前会毫不犹豫根据心情做出选择,那么拖延也是必然的结果。
一、放下焦虑,了解孩子拖延的原因
家长看到孩子总是拖延,难免着急焦虑,但是家长也要相信,孩子在拖延任务的时候感受更糟糕。拖延的他们一直在纠结做与不做,还会因为拖延而产生强烈的自责、愧疚甚至自我否定。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拖延贴上标签,他们的心理压力会更大,也更难解决拖延的问题。
因此,家长不要急于对孩子做出评判,而是要花时间去了解孩子拖延的原因。正如上面所分析的,造成拖延的原因有很多,只有找到孩子拖延的真正原因,才能通过提供恰当的帮助来克服拖延。
二、转换视角,帮助启动内部动机
大部分拖延行为都是因为缺乏行动的内部动机,尤其在孩子面对学习时,或是重复性的作业、或是有难度的任务、或是完全不感兴趣的知识……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是在那些孩子本身缺乏兴趣的事情上。这时候,家长可以通过采用积极视角,重新解读任务的价值和意义,并且鼓励孩子关注行动的过程而非结果时,孩子的内部动机可能就会被唤醒,从而表现出更强烈的行动意愿。
比如,孩子学数学没有那么轻松,所以总是在做数学作业时拖拖拉拉。这时家长首先引导孩子不要过分关注学习成绩或者作业的正确率,而是要关注作业真正的价值在于提供练习的机会,及时发现知识漏洞,进而鼓励孩子在完成一道难题之后去觉察自己的进步,当孩子积极表达时,家长要及时肯定孩子的感受,并激励TA继续完成。
积极视角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成就感、提高内部动机,进而克服拖延,还会让孩子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困难和失败,为自我成长负责。
三、双方商定,适时提供恰当的帮助
焦虑会驱动家长对孩子做出更多的干预,但有时这种干预会被孩子一股脑地拒绝,甚至孩子还会表现出更严重的拖延来对抗家长的干预。这里需要提醒家长,哪怕自己想要提供一些帮助,也首先要拿到孩子的“许可证”,否则家长的善意只会削弱孩子积极行动的动力。
家长需要通过与孩子沟通进而明确何时、提供何种帮助,这种“适时、恰当”的标准并不由家长决定,而是主要由孩子决定,家长参与讨论,双方最终商定。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每天要完成的任务很多,甚至有时会多到根本没有时间全部认真完成。这时候,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任务的重要性、时间的紧迫性、拖延的后果等来制定计划,决定优先完成的事情,并决定要将什么事情推后完成。
比如,对于家长而言,按时吃饭和睡觉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对于孩子来说,完成小组汇报的任务更紧迫,或者拖延半小时先画一幅画再去睡觉会让自己更放松和快乐。当然,这并不是鼓励孩子牺牲健康去发展,也不是要求家长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提醒家长不要只关注于行为表面,而是要从孩子的内心去理解“拖延”。因为,拖延并不全是问题,也可能意味着孩子在学习管理自己的生活。
“午夜时分,往事历历,纷至沓来。其中不尽是美事:痛苦、错误、未尽之事,以及令人羞愧和悲伤的种种往事一起涌上心头。但是一切,无论好与坏,痛苦与欢乐,都描绘进了丰富的人生画卷中,都成了我思想的粮食和进步的动力。” 成长不会尽善尽美,给孩子一点时间,允许他们慢慢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话题:孩子总是“拖拖拉拉”,怎么办?
假期开始,孩子信誓旦旦地下定决心要早早完成任务,甚至还会为此列出计划表,对他们而言列出计划就像是任务被完成了一样,所以开始实施计划或者保证按时完成是很困难的。当时间不断流逝,他们也提醒自己要赶紧开始,但是转念一想,这时候不开始也没关系,反正还有时间,直到发现可能来不及完成任务时,他们会深深地懊恼、自责,一边加速工作一边暗下决心:下次一定早早行动,绝不拖延。当然,下一次也并没有什么改变。
当看到孩子总是这样磨蹭、拖拉,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事情也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为家长难免着急、生气,除了不断加码催促,甚至还会发生亲子冲突。如何理解孩子的拖延?作为家长该怎样恰当应对呢?下面一起来分析一下吧。
孩子为何会拖延?
一、孩子容易对强制的任务、低难度任务、无聊的任务表现出明显的拖延
强制的任务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在“替别人做事情”,低难度的任务缺乏适配能力水平的挑战,琐碎、重复的任务更容易让人感到无聊,这些任务容易被看作是低价值感的事情,难以唤起积极行动的动力,也难以让孩子产生成就感,那么结果也只能是一拖再拖。
二、较高难度的任务也可能会导致拖延
高难度的任务意味着较高的失败率或错误风险,容易引起孩子的焦虑情绪。那些害怕犯错的人习惯于将自己的表现等同于能力(或智力),并以此判断自我价值,也就是说他们存在一种认知假设:表现好坏=能力高低=自我价值感高低。
中学生非常看重自己的智力水平,在他们眼里,能力几乎可以等同于智力水平。所以,在那些有难度的事情上,孩子们由于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够好也会表现出拖延行为。这是因为,对于害怕失败的孩子而言,如果努力之后仍未如愿以偿,会给自己带来深深的羞耻感,相比之下,承受拖延带来的痛苦后果就变得更容易忍受。
三、有些事情很重要,但是回报太遥远,难以激发即刻行动的动力
孩子明明知道有些事情对于未来发展有益,却行动力不足,所谓“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比如读书、运动、完成作业等,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长远发展有价值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有质的提升,或者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成效。正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但是每一小步都太容易在当下显得无关紧要,加之长远目标的达成也并不急迫,因而也更容易表现出拖延。
四、孩子的刻意拖延是对父母管束的消极抵抗
当看到孩子拖着事情不做,家长着急生气,总是忍不住督促,但是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反叛,强硬的要求、管束和唠叨只会引起孩子的消极抵抗,因此督促难以奏效,有时候反而会加剧拖延。最常见的情况是,家长看到孩子玩了一个小时的手机却迟迟不写作业,忍不住说了孩子几句,这时候孩子不仅没有行动,反而更肆无忌惮地玩下去。
五、孩子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与自我约束能力
无法高效利用时间,难以专注投入任务之中,在丰富的诱惑面前会毫不犹豫根据心情做出选择,那么拖延也是必然的结果。
家长应该如何恰当应对?
一、放下焦虑,了解孩子拖延的原因
家长看到孩子总是拖延,难免着急焦虑,但是家长也要相信,孩子在拖延任务的时候感受更糟糕。拖延的他们一直在纠结做与不做,还会因为拖延而产生强烈的自责、愧疚甚至自我否定。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拖延贴上标签,他们的心理压力会更大,也更难解决拖延的问题。
因此,家长不要急于对孩子做出评判,而是要花时间去了解孩子拖延的原因。正如上面所分析的,造成拖延的原因有很多,只有找到孩子拖延的真正原因,才能通过提供恰当的帮助来克服拖延。
二、转换视角,帮助启动内部动机
大部分拖延行为都是因为缺乏行动的内部动机,尤其在孩子面对学习时,或是重复性的作业、或是有难度的任务、或是完全不感兴趣的知识……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是在那些孩子本身缺乏兴趣的事情上。这时候,家长可以通过采用积极视角,重新解读任务的价值和意义,并且鼓励孩子关注行动的过程而非结果时,孩子的内部动机可能就会被唤醒,从而表现出更强烈的行动意愿。
比如,孩子学数学没有那么轻松,所以总是在做数学作业时拖拖拉拉。这时家长首先引导孩子不要过分关注学习成绩或者作业的正确率,而是要关注作业真正的价值在于提供练习的机会,及时发现知识漏洞,进而鼓励孩子在完成一道难题之后去觉察自己的进步,当孩子积极表达时,家长要及时肯定孩子的感受,并激励TA继续完成。
积极视角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成就感、提高内部动机,进而克服拖延,还会让孩子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困难和失败,为自我成长负责。
三、双方商定,适时提供恰当的帮助
焦虑会驱动家长对孩子做出更多的干预,但有时这种干预会被孩子一股脑地拒绝,甚至孩子还会表现出更严重的拖延来对抗家长的干预。这里需要提醒家长,哪怕自己想要提供一些帮助,也首先要拿到孩子的“许可证”,否则家长的善意只会削弱孩子积极行动的动力。
家长需要通过与孩子沟通进而明确何时、提供何种帮助,这种“适时、恰当”的标准并不由家长决定,而是主要由孩子决定,家长参与讨论,双方最终商定。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每天要完成的任务很多,甚至有时会多到根本没有时间全部认真完成。这时候,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任务的重要性、时间的紧迫性、拖延的后果等来制定计划,决定优先完成的事情,并决定要将什么事情推后完成。
比如,对于家长而言,按时吃饭和睡觉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对于孩子来说,完成小组汇报的任务更紧迫,或者拖延半小时先画一幅画再去睡觉会让自己更放松和快乐。当然,这并不是鼓励孩子牺牲健康去发展,也不是要求家长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提醒家长不要只关注于行为表面,而是要从孩子的内心去理解“拖延”。因为,拖延并不全是问题,也可能意味着孩子在学习管理自己的生活。
“午夜时分,往事历历,纷至沓来。其中不尽是美事:痛苦、错误、未尽之事,以及令人羞愧和悲伤的种种往事一起涌上心头。但是一切,无论好与坏,痛苦与欢乐,都描绘进了丰富的人生画卷中,都成了我思想的粮食和进步的动力。” 成长不会尽善尽美,给孩子一点时间,允许他们慢慢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延伸阅读
05·162007
北京市高中军训督导检查
来源:www.lbj222.com
校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