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您问我答》第5问:薄如蛋壳,为什么孩子如此脆弱?
来源:www.lbj222.com
发布时间:2021-05-20
为了更好回应家长的教育需要,解答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困惑,从即日起,本校心理老师李春花和赵恺琪将以文字的形式回答家长提问,并定期发布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暂命名为《家庭教育您问我答》。如果您有问题要问,请将问题发送到zhaokaiqi @ bj12hs.com.cn,我们会提取共性问题,为您答疑解惑。
一:认识“蛋壳心理”
小姗不愿意去学校了:除了英语和语文,小姗发现其他学科都越来越难,应付不来。虽然老师们愿意伸出援手,同意她放慢进度、减少作业量,帮她补课,给她打气,家长也苦口婆心地劝慰,小姗横竖就一句话:反正我也学不会,待在学校不舒服,还不如不去!家长态度稍微强硬些,小姗就以死相逼,“再说一句让我回去学习的话,信不信我跳楼给你们看!”
小林屏蔽了家人和老师,在朋友圈发布自伤照片,并配文“人间不值得”。直接的导火索是最近他和班长小涵的矛盾。学期初,小林和小涵一起竞选班长,小涵成功当选,小林心里不服,在各种场合都不怎么合作。这天上操时,小涵叫慢吞吞的小林快跑几步,小林反说小涵针对自己,小涵的一句“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彻底激怒了小林,他当众辱骂并企图殴打小涵。班主任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要求他在第二天的班会课上当众向小涵道歉,当晚就发生了朋友圈事件。
压力、困难和不顺心是生活的常态,遭遇挫折时,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实属正常,然而对于小姗和小林来说,受到影响的程度似乎要严重得多,他们动辄感到自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受到了世界上最严重的伤害,以致于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产生了怀疑,轻而易举就被困难打败,不假思索就决定停止努力、甚至放弃生命。
遗憾的是,在当下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孩子身上都出现了小姗和小林的影子。他们就像一枚蛋壳,虽然外形完整,但是内心极其脆弱,轻轻一碰就产生裂痕,压力稍大就成了碎片,这种像鸡蛋壳一样易碎的心理,被称为“蛋壳心理”。
“蛋壳心理”的典型表现
只能接受赞美,接受不了反对意见;外表个性十足,内心敏感脆弱;只能接受成功,无法承受失败;遇到逆境备受打击,容易发生极端行为甚至轻生。一句话,脆弱是它的本质。对蛋壳来说,全世界最好都小心翼翼地对待它,轻拿轻放、重点呵护,最好一辈子都放在柔软的垫子上加以保护,以确保它免遭颠簸、不受磕碰。
然而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样可以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个体经验的积累、智慧的获得、心性的磨练、自我的超越这些在自我塑造与蜕变的过程中最为宝贵的成长果实,绝无一样是唾手可得的,无一不是披荆斩棘的礼物、大浪淘沙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说,拒绝了挫折与逆境的历练,就等于拒绝了自我成长的机会。
其次,人是社会中的人,任何人都无法脱离社会而生存,而社会本身恰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地方,现在的青少年未来要面对的,将会是一个比以前形势更复杂、竞争更激烈、压力更巨大的世界。如果在当下的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就逃避、受到打击就放弃,何可期待他能在未来生活的激流中站稳脚跟、稳步向前呢?从这个意义上说,放弃了承担当下挫折与逆境的责任,就等于放弃了胜任未来的能力。
一句话,缺少自我成长的孩子,内心如同蛋壳般易碎,世界那么大,扛不起责任的他们却寸步难行。
二:“蛋壳心理”产生的原因
“蛋壳心理”是当今社会相当普遍的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家庭和个人原因。这里主要从家庭教养方式和孩子自己的消极思维方式进行分析。
一、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心理学家根据家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对孩子提出要求和回应孩子的需求(既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情感需求)两个方面的表现,区分出四种不同的教养方式。
在四种教养方式中,除了权威型外,其余三种教养方式都容易培养出“蛋壳心理”的孩子。
01忽视型教养
父母由于工作需要、自身不成熟、夫妻矛盾等原因,或者因为对时下流行的教育理念——如放手教育、快乐教育等的片面理解和执行,既不能回应孩子的成长需求,也不能尽到引导和教育的责任,这种养育风格会让孩子觉得“我不重要、我不值得被爱”,从而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导致自卑感过强、自尊水平和成就动机过低,遇事容易退缩,因为感受不到内在的渴望和外在的支持而轻易放弃。
有些孩子会为了证明自己值得被爱或者为了让自己显得强大而刻意追求在某个领域的出众与独特,比如成为不良小团伙的灵魂人物、成为校园欺凌者等,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强者,外表的强悍和霸道下隐藏的,依然是内在的空虚和脆弱。
前文案例中的小姗就来自于这样的家庭。从小学开始,小姗的手抄报从来都是被公开展示的佳作,那是做设计的爸爸下的功夫;小姗的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因为妈妈帮她精心收集、整理了每一道错题;小学时小姗曾经因为一次手工作业用的材料不符合要求被老师打回,小姗不想返工,爸爸帮她出面解决,以“其他孩子也有不符合要求的却没有被罚以及材料本身并不影响作业质量”为由,让老师收回了返工要求。
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然而百般用心,换来的却是小姗的越来越自我中心、越来越不受同伴欢迎和更加输不起。当她因为学习挑战越来越大想要逃避,要求家长同意她一周两天不去学校进而发展到要求每天都在家待着被拒绝后,她以自己的生命为筹码向父母发出了“终极警告”,甚至对父母不能继续满足自己的无理要求心生怨恨:“都是他们不好,不好好待我,总有一天我会让他们后悔。”
孩子真实的成长需求不仅应该包括被充分满足的部分,也应该包括被适当限制的部分。一味地满足需求而没有设立相应的界限,让他去承担自己应担的责任,这种要求的缺失是致命的。不会尊重规则、适应外界要求的孩子,不仅对全世界充满了敌意,甚至连父母都变成了敌人。
在专制之下,孩子的内心充满了被压制的愤怒、想要反抗的焦虑、不敢信任自己的自卑、无法信任他人的防御、遇到困难缺少支持的无助……被消极情绪重重包围的孩子在挑战和困难面前,常常因为过度被压制导致自主能力无从发展而出现严重的退缩、依赖,当依赖不能的时候,则会出现“突然的崩溃”或者极端反应。
前文案例中的小林就来自于专制型家庭,因为常常被家长简单粗暴地对待,小林的脾气很不好,和同学相处常常一言不合就发火,得失心也很重,也正是因此,竞选失败、当众道歉这些放在别人身上算不得什么的打击,在小林这里就难以承受。
二、消极的思维模式
在以小姗和小林为代表的“蛋壳娃”身上有一些突出共性:过度害怕失败、极易逃避挑战、遇事容易甩锅、与人无法为善。在这些共性的背后,除了有家庭教养方式的原因,还与他们自身的消极思维模式不无相关。当然,后者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也是特定家庭教养方式作用的结果。
心理学家指出,人群中具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前者将能力看作一种固定的东西,你只有一定数量的能力,它是先天生成的,你无能为力。后者则认为能力是可塑的,通过学习和练习,能力会不断提高。
思维模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从如何感受到如何思考、从如何看待当前的困境到如何做出行为反应,无不是内在思维模式的外在透射。而在如何对待挑战、如何看待努力、如何对待他人的评价以及如何对待别人的成功四个方面,二者的差异尤其明显。
在挑战面前,固定型思维的人会逃避,因为挑战会带来失败的可能;但成长型思维的人会直面挑战,因为每一次挑战都蕴藏着提高的机会。
在失败面前,固定型的人容易止步,但成长型的人会不停追赶,因为坚信一次成败绝非终局。
在需要大量练习的事情上,固定型的人因为看不到希望而无法长久坚持,但成长型的人会用百倍的毅力坚持不懈。
在面对批评时,固定型的人会因为受到否定而听不下去,而成长型则会认真聆听批评中的有效信息。
在他人成功时,固定型的人感到受了威胁从而疏远对方,成长型的人则相信他人的经验能为自己带来灵感和启发。
两相对比不难发现,“蛋壳娃”完美地避开了成长型思维的所有优点,却遗憾地集中了固定型思维的所有问题。
身为父母,能陪孩子走的路也只有那么长,人生的大多数风风雨雨,都只能由他们自己去穿越,既然无法提供永远的护佑,帮助孩子反脆弱,才是为TA准备的最好铠甲。
一:认识“蛋壳心理”
小姗不愿意去学校了:除了英语和语文,小姗发现其他学科都越来越难,应付不来。虽然老师们愿意伸出援手,同意她放慢进度、减少作业量,帮她补课,给她打气,家长也苦口婆心地劝慰,小姗横竖就一句话:反正我也学不会,待在学校不舒服,还不如不去!家长态度稍微强硬些,小姗就以死相逼,“再说一句让我回去学习的话,信不信我跳楼给你们看!”
小林屏蔽了家人和老师,在朋友圈发布自伤照片,并配文“人间不值得”。直接的导火索是最近他和班长小涵的矛盾。学期初,小林和小涵一起竞选班长,小涵成功当选,小林心里不服,在各种场合都不怎么合作。这天上操时,小涵叫慢吞吞的小林快跑几步,小林反说小涵针对自己,小涵的一句“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彻底激怒了小林,他当众辱骂并企图殴打小涵。班主任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要求他在第二天的班会课上当众向小涵道歉,当晚就发生了朋友圈事件。
压力、困难和不顺心是生活的常态,遭遇挫折时,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实属正常,然而对于小姗和小林来说,受到影响的程度似乎要严重得多,他们动辄感到自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受到了世界上最严重的伤害,以致于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产生了怀疑,轻而易举就被困难打败,不假思索就决定停止努力、甚至放弃生命。
“蛋壳心理”的典型表现
只能接受赞美,接受不了反对意见;外表个性十足,内心敏感脆弱;只能接受成功,无法承受失败;遇到逆境备受打击,容易发生极端行为甚至轻生。一句话,脆弱是它的本质。对蛋壳来说,全世界最好都小心翼翼地对待它,轻拿轻放、重点呵护,最好一辈子都放在柔软的垫子上加以保护,以确保它免遭颠簸、不受磕碰。
然而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样可以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个体经验的积累、智慧的获得、心性的磨练、自我的超越这些在自我塑造与蜕变的过程中最为宝贵的成长果实,绝无一样是唾手可得的,无一不是披荆斩棘的礼物、大浪淘沙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说,拒绝了挫折与逆境的历练,就等于拒绝了自我成长的机会。
一句话,缺少自我成长的孩子,内心如同蛋壳般易碎,世界那么大,扛不起责任的他们却寸步难行。
二:“蛋壳心理”产生的原因
“蛋壳心理”是当今社会相当普遍的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家庭和个人原因。这里主要从家庭教养方式和孩子自己的消极思维方式进行分析。
一、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心理学家根据家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对孩子提出要求和回应孩子的需求(既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情感需求)两个方面的表现,区分出四种不同的教养方式。
高要求同时高回应的是权威型教养
高要求但是低回应的是专制型教养
低要求但是高回应的是溺爱型教养
低要求同时低回应的是忽视型教养
高要求但是低回应的是专制型教养
低要求但是高回应的是溺爱型教养
低要求同时低回应的是忽视型教养
在四种教养方式中,除了权威型外,其余三种教养方式都容易培养出“蛋壳心理”的孩子。
01忽视型教养
02溺爱型教养
溺爱型家庭中的孩子被置于家庭的中心地位,享受着被“高度重视”的超常待遇,家长的娇宠、包办、过度保护和纵容在孩子和困难之间人为建立了屏障,然而这个屏障在挡住外界风雨的同时,也挡住了自身的成长,而成长路上欠下的债,终究还得算在孩子自己头上。前文案例中的小姗就来自于这样的家庭。从小学开始,小姗的手抄报从来都是被公开展示的佳作,那是做设计的爸爸下的功夫;小姗的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因为妈妈帮她精心收集、整理了每一道错题;小学时小姗曾经因为一次手工作业用的材料不符合要求被老师打回,小姗不想返工,爸爸帮她出面解决,以“其他孩子也有不符合要求的却没有被罚以及材料本身并不影响作业质量”为由,让老师收回了返工要求。
孩子真实的成长需求不仅应该包括被充分满足的部分,也应该包括被适当限制的部分。一味地满足需求而没有设立相应的界限,让他去承担自己应担的责任,这种要求的缺失是致命的。不会尊重规则、适应外界要求的孩子,不仅对全世界充满了敌意,甚至连父母都变成了敌人。
03专制型教养
如果家长拿着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让孩子完全听命于自己的要求,替孩子做决定却不能提供相应的解释,不接受来自孩子的真实反馈、不允许孩子自由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对孩子批评、指责远多于鼓励和表扬,则是一种典型的专制型教养方式。
前文案例中的小林就来自于专制型家庭,因为常常被家长简单粗暴地对待,小林的脾气很不好,和同学相处常常一言不合就发火,得失心也很重,也正是因此,竞选失败、当众道歉这些放在别人身上算不得什么的打击,在小林这里就难以承受。
二、消极的思维模式
在以小姗和小林为代表的“蛋壳娃”身上有一些突出共性:过度害怕失败、极易逃避挑战、遇事容易甩锅、与人无法为善。在这些共性的背后,除了有家庭教养方式的原因,还与他们自身的消极思维模式不无相关。当然,后者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也是特定家庭教养方式作用的结果。
心理学家指出,人群中具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前者将能力看作一种固定的东西,你只有一定数量的能力,它是先天生成的,你无能为力。后者则认为能力是可塑的,通过学习和练习,能力会不断提高。
思维模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从如何感受到如何思考、从如何看待当前的困境到如何做出行为反应,无不是内在思维模式的外在透射。而在如何对待挑战、如何看待努力、如何对待他人的评价以及如何对待别人的成功四个方面,二者的差异尤其明显。
在挑战面前,固定型思维的人会逃避,因为挑战会带来失败的可能;但成长型思维的人会直面挑战,因为每一次挑战都蕴藏着提高的机会。
在失败面前,固定型的人容易止步,但成长型的人会不停追赶,因为坚信一次成败绝非终局。
在需要大量练习的事情上,固定型的人因为看不到希望而无法长久坚持,但成长型的人会用百倍的毅力坚持不懈。
在面对批评时,固定型的人会因为受到否定而听不下去,而成长型则会认真聆听批评中的有效信息。
在他人成功时,固定型的人感到受了威胁从而疏远对方,成长型的人则相信他人的经验能为自己带来灵感和启发。
两相对比不难发现,“蛋壳娃”完美地避开了成长型思维的所有优点,却遗憾地集中了固定型思维的所有问题。
身为父母,能陪孩子走的路也只有那么长,人生的大多数风风雨雨,都只能由他们自己去穿越,既然无法提供永远的护佑,帮助孩子反脆弱,才是为TA准备的最好铠甲。
(图片来源于网络)
延伸阅读
05·162007
北京市高中军训督导检查
来源:www.lbj222.com
校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