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您问我答》第6问:反脆弱,如何养育内心强大的孩子?

来源:www.lbj222.com 发布时间:2021-05-28
  为了更好回应家长的教育需要,解答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困惑,从即日起,学校心理老师李春花和赵恺琪将以文字的形式回答家长提问,并定期发布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暂命名为《家庭教育您问我答》。如果您有问题要问,请将问题发送到zhaokaiqi @ bj12hs.com.cn,我们会提取共性问题,为您答疑解惑。


  与“蛋壳心理”不同,有些孩子虽然也会遇到种种压力、挫折和不如意,却既不会失控崩溃,也不会退缩气馁,更不会轻易放弃,在压力之下他们表现出了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叫做心理韧性,又名逆抗力,它是个体在面对逆境、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力。巴顿将军说,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心理韧性强的人反弹力强,不仅能在困境、压力之下恢复最初状态,顽强持久、坚忍不拔,更能在挫折后实现成长和新生。

  概括而言,复原和超越是它的核心内涵,它们帮助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的环境、沿着积极的道路蓬勃发展。可以说,心理韧性是孩子内心强大的顶级装备。

  心理韧性并不是天才独有的特质,每个孩子天生都具有一定的韧性种子,它散落在孩子心中的某些地方,家长要做的,就是用耐心和智慧引导孩子找到它们,唤醒它们。

\
 
  大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来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心理韧性。


优化教养方式:既约束又支持才会既强大又坚韧

  如前所述,忽视、专制和溺爱的家庭都是“蛋壳心理”的孵化器,相形之下,高要求的同时又能高回应的权威型家庭,更有可能培养出心理韧性强的孩子。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高要求”和“高回应”中的“高”,都是相对而言的,前者与溺爱型家庭中的“低要求”相对,后者与专制型家庭中的“低回应”相对。

  如果在实践中对“高”的分寸加一个界定的话,应该是“忠于事实”。

  也就是说,真正对孩子发展有利的要求应该是忠于事实的要求,真正从孩子需要出发的回应应该是忠于事实的回应。

  忠于事实的要求是一种约束而非控制。这里的事实是指孩子自身的事实。孩子本身的脾气秉性、能力水平、兴趣偏好等是他最大的事实。

\
 
  要求活泼爱动的孩子静坐两小时不许下座位,要求成绩中等的孩子下次考试进入班级前三名,要求一心想做导演的孩子成为一名工程师……这是控制,因为它无视孩子的事实,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

  孩子的成长需要约束,在忠于孩子“是这样的人”的事实基础上立规矩、提要求,让孩子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有了规范就有了责任,意识到责任才能成就担当,而内心深处的担当既给人追寻的动力,也给人忍耐的勇气。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一切。在困境面前,愿意担当自己应有责任的孩子,才不会轻易被打败。

  忠于事实的回应是一种支持而非放任。这里的事实是指当下发生的客观事实,既不忽视、淡化,也不夸大、迁就。

  比如孩子因为在学校受了委屈心情不好,不能假装事情不存在不理不睬,也不能轻描淡写地说小事一桩,过去就过去了,这样孩子就无从得到支持,但如果过度想表达支持而夸大事实,迁就孩子的感受,无疑是一种放任。

  比如前文的小姗,因为手工作业的问题被老师打回后,爸爸就放大了孩子所受的伤害,为了迁就孩子的感受而间接伤害了小姗的师生关系,意在支持反而帮了倒忙。

  在忠于事情“确实如此”的基础上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回应孩子的需要,让孩子相信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种背后有人支持的安全感是孩子行走在世界最大的倚仗,外面风雨再大,内心的城池都固若金汤。

  约束过多就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那不过是家长在唱提线木偶的独角戏,支持过度就容易让孩子没有边界,终究会失掉未来的格局。只有站在孩子身边,一边约束,一边回应,有约束的支持,才会让孩子既强大,又坚韧。

\

 
培养成长型思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家长可以从对待挑战、努力、他人评价以及他人成功四个方面来进行积极引导。

  教会孩子积极面对挑战的前提是家长不过度看重成绩,不以短期成败论英雄。

  在孩子表现不好或遇到困难时,不要停留在对当下失败或困境的不满和指责中,而是引导他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做出改变。用“怎么做下次才能变好”的思考与行动来转化“这次不好”带来的不满与纠结,用“我能从这件事情中学到什么”的反思与省察来转化“事情为什么偏偏发生在我身上”的沮丧与怨愤。随着关注点由消极转换到积极,思维模式也悄然由固定型转变为成长型。

  孩子愿意持续努力的前提是家长看得见他的每一份努力,相信他愿意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付出。表达“看见”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是肯定。如果孩子的好表现是不经意的结果,家长的及时肯定相当于在传递“你有这个能力,我看好你”的信号,接收到信号的孩子会付出更大的热情将能力巩固、稳定下来。

  比如孩子早上起床上学的效率不高,导致常常迟到。但是有一天,TA不经意间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所有准备,可以表扬TA说,“妈妈看到你今天只用一刻钟就完成了所有事情,这是高效率的体现,妈妈为你有这个能力而高兴。”

  这种看到的结果很可能是,接下来的一周,TA大部分时候都做的很好。这份努力同样值得被看到,可以继续表扬,“你上周做得很好,而且完全是自己主动做到的,在最想松懈的时候我都看到你在努力坚持,这表明你不仅高效,更有自我要求,这种自主能力更为难得。”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好表现是努力的结果,家长的及时鼓励相当于在传递“你真的非常尽力,我看见了,我为你骄傲”。
图片
  在例子中,持续被看见的结果是,孩子已经完全高度负责地解决了上学迟到这个问题。当孩子的努力从父母的眼中得到确认,TA就看到了努力的价值,也就有了坚持的动力。

  孩子能够善待他人评价的前提是,从生命的早期开始,家长就能给他客观具体的评价,而不用“贴标签”、“扣帽子”的方式来打击他、贬低他。

  越是这样,往往孩子越难真的改进,因为这种评价提供的有效反馈很少,只不过试图通过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控制让孩子乖乖就范罢了,它带来的最坏结果就是,孩子的内在防御水平很高,就像一只受惊的小兔子,整天都机警地竖着耳朵,一有风吹草动,瞬间就启动“战”或“逃”的本能反应模式。

  当然,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家长的改进,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多给孩子基于事实的反馈、就事论事的评价,尽量少给无效评价比如“你怎么能这样想”,尽量不因为自己的情绪需要找到发泄的出口而劈头盖脸地对孩子进行恶意评价。

  孩子能正确对待别人成功的前提是,家长不拿别人家孩子的成功来刺激他。但是作为家长,往往又确实需要以其他孩子作为参照来了解孩子的情况,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这个分寸不太容易把握,举个例子。

  孩子最近数学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恰好班级群里老师发了同学洋洋的示范卷,成绩优异、字迹工整,如果你TA她,“洋洋是怎么做到的?”,TA很可能不理你,再问就会不耐烦地回击,“别问了,我还不知道你的意思!就是我考的不如人家好呗!”可能你潜意识里的确有这层意思,但是可能你更真实的意思是,希望她从洋洋身上得到一些启发。但很显然,这时候直接拿洋洋来做比较,容易引发了TA的心理防御。

  如果你请孩子来想一想,在自己的80多分和另外一位同学小泽的待合格之间,是因为TA比小泽多做了些什么。分析完了自己比小泽做得好的地方,再来分析自己比起洋洋有差距的地方就更容易了。经过分析孩子会明白,如果小泽做到了她做到的,一定也能考得更好,而如果洋洋做得好的地方TA也试试,下次就能考得更好。

  当孩子意识到别人不是自己的阻碍,而是可以借鉴的榜样,学会用别人的成功之道成就自己,TA的成长之路就多了一种力量。

\

 
进行挫折教育:百折才能不挠

  挫折是一柄双刃剑,它带来磨砺的痛苦,却也是孩子“打怪升级”路上的宝藏。

\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准备两个大小相等,形状完全一样的玻璃杯子、一张A4纸、一瓶盒装牛奶;将两个杯子倒立放在平稳的桌上,并保持一定的距离,将纸平放在两个杯子上;将盒装牛奶放置在纸的中间。结果自然没有悬念,薄薄一张纸无法承受住牛奶的重量,牛奶瞬间就压倒纸面,坍塌下来。然而,依然是这张纸,只需要做一个小小的改变——将它像折纸扇一样折出均匀的褶皱,再将牛奶放上去,牛奶被稳稳地承托着,没有坍塌。

  从物理意义上很容易解释,一张纸能承受多大压力,取决于纸张受力时的弯矩——就是受力点与受反作用力点之间的距离——弯矩越大,承受能力越大。

  简单说,平放时受力面积大,但承受力小;折叠后受力面积变小,厚度增加,承受力就变大。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心理寓意:平整的纸,遇到压力就坍塌,就好比过于平顺的人生,遇到点挫折就容易崩溃;满是折痕的纸,承受能力更大,就好比经历曲折考验的人生,才能承受更大的考验。

  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增加“折痕”、提高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呢?

\
 
  不是人为给孩子制造困难,更不是打击教育,刻意而粗暴的摔打只能让孩子质疑父母的爱和自己存在的价值。

  要引导孩子从挫折中学习,将每一个真实的挫折情境当成解决问题的天然课堂,学会从挫折中成长。老话说得好,失败乃成功之母,每一个当下都是对未来的预演,开门的正确钥匙蕴藏在排除错误的反复尝试中。

  此外,引导孩子在挑战之前做足充分的准备,以避免不必要的挫折,未尝不是应对挫折的科学方法。

  菲尔普斯是奥运史上最伟大的选手之一,拿过23次奥运金牌,创下39项世界纪录,他采用的办法叫做“挫折预演”。在训练中教练常常和他协作制造出各种麻烦:突然断电,让他在漆黑中游;往他身上丢东西,干扰他;弄坏泳镜,让他在水下无法睁眼。有一次大赛真的发生了泳镜进水,在无法睁眼的情况下他仍打破了世界纪录。记者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这种情况我已经经历了无数次。”

  挫折演习,通俗说就是在实战之前进行充分的模拟和演练,将各种突发状况都考虑到,并提前预备解决方案。演练越充分,没有必要的挫折才会越少,因为真正打败我们的不是挫折,而是“我没想到”。

  挫折预演虽然也有人为制造困难的成分,但其主要动机不是为了刻意打击、剥夺快乐,更不是为了让逃避挫折,而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孩子从挫折中挖掘潜能,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总的来说,要想帮助孩子提高心理韧性、远离蛋壳心理,父母需要先行一步,家长的眼光和格局,将是孩子站立的高度;家长的勤学和躬行,就是孩子将至的远方。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延伸阅读

05·1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