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理科实验,让兴趣尽情放飞

来源:www.lbj222.com 发布时间:2021-07-12
  7月10日,www.lbj222.com 本部校区“前沿 智造 艺术”劳动周系列活动火热开展。高一年级对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感兴趣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精彩的理科实验实践活动。


01高锰酸钾氧化性的探究

  部分对化学感兴趣的同学参加了“高锰酸钾氧化性的探究”实验课。在朱天嶕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首次讨论了影响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因素,然后引出了今天的探究主题——溶液酸性对高锰酸钾与二价铁离子反应的影响。

\
 
  随着课程进行,老师抛出了“设计实验探究酸性增强究竟影响高锰酸根的氧化性,还是二价铁离子的还原性”的问题。经过与同桌的讨论,同学们最终得出一个初步想法:应该用双液电池,将高锰酸钾与硫酸亚铁分开,分别滴加硫酸酸化进行探究。经朱老师提醒,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差异越大,电压越大,同学们便通过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判断出酸性环境增强了高锰酸根的氧化性,同时也增强了二价铁离子的还原性。

\

\

 
  接下来的滴定实验最有趣也最不容易成功,既要保证酸式滴定管旋钮处不漏液,还要精准把握滴定终点,否则前功尽弃。相邻两组同学互相帮助,原本不熟的同学也通过这次实验课增进了友谊。

\
 
  这节课十分充实,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两个小时。或许是化学的魅力吧,它让同学们沉浸在设计实验的深度思考中,着迷于高锰酸根离子与二价铁离子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多彩现象中。同学们非常喜欢这样的实验课,它与平时的化学课不同,老师主要进行引导和推动课堂进展,有大量的时间让同学们做实验并进行自主总结分享。这样的课堂十分活跃,大家都充满对实验结果的好奇,对实验探究有很高的积极性。往眼前想,是加深了同学们对这一实验的认识;往远看,无异于培养了同学们对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同学们的化学学科素养。
 

\
 

02探究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生物实验的主题是“探究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在准时到达生物实验室后,赵倚晴老师先为同学们讲解了这个实验的原理。在理解原理之后,老师提出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对照组及实验组,两人一组完成对该实验项目的探究。于是,同学们便纷纷结组,先开始激烈的讨论实验方案及可能出现的结果,然后便开始了实验。

\

\

\

 
  在此过程中,实验室中充满了同学们热烈的讨论声、实验器材的碰撞声和记录现象的书写声。实验的过程虽然十分精彩,但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过滤果汁到调配试剂的PH值,再到水浴调整酶和果汁的温度,以及最终的现象观察及分析。经历了各种失误的操作和错误的尝试后,最终同学们也是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

\

 
  在课堂的总结阶段,老师先是对同学们得出的结果进行了提问,了解了大家实验进行的情况和最终的效果。然后带大家从一些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比如可能造成实验误差的因素,以及如何更加正确规范的进行操作。这一系列引导性的话语使同学们产生了许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

\

 
  希望在接下来的各个实践活动中,同学们都能不断提升自己,拓展思路,在收获快乐的同时增强学科素养,在实践中获得进步。


03刻度尺的创新设计

  由于人眼视力受限和物体因环境而发生的改变(如热胀冷缩)等因素,任何测量都存在着误差。而为了减小误差对测量的干扰,就要尽可能提高准确值的精度。于是,同学们便接触了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测量工具——游标卡尺。

\
 
  首先,马广明老师带大家了解了游标卡尺的结构。游标卡尺由主尺、在主尺上滑动的游标和量爪组成。通过内测量爪、外测量爪和与游标连接的深度尺,可以分别测量物体内径、外径和深度,集多功能于一体。

\
 
  接着,马老师对游标卡尺的测微原理和读数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
 
  以精确到0.1mm的游标卡尺为例,主尺上与游标0刻度线对应的刻度线数值,为物体长度数值的整数部分。当量爪间所量物体线度为0.1mm时,游标尺向右移动0.1mm,此时它的第一条刻度线恰好与主尺的1mm刻度线对齐,说明两量爪间有0.1mm的宽度。以此类推,便得到了物体长度数值的小数部分。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相加就是更为准确的物体长度值。将主尺上难以读出的数值巧妙地放大到游标上进行读数,体现了放大法的思想。

\
 
  在对游标卡尺有了初步认识并进行了读数练习后,马老师又介绍了不同分度的游标卡尺以及与游标卡尺测量原理大同小异的螺旋测微器。

\
 
  课程的最后,同学们按照分组,通过动手制作完成了20分度的游标卡尺模型。

\
 
  通过今天这堂充实的实验课,同学们收获了很多。不仅仅是知识的丰富,更多的是思维能力上的提升。在这一小时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通过观察和测量,大家提升了物理实验素养、锻炼了动手能力;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发掘出这一件件测量工具的背后所体现的智慧与创新之处。同学们应当传承这种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发散性思维,做到勇于创新、乐于创新,将这份创新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




撰稿 | 吴子玥、李屹萌、王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