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绘画赏析与审美意识培养!
来源:www.lbj222.com
发布时间:2021-07-19
7月13日,www.lbj222.com
本部校区“前沿·智造·艺术”首届劳动周系列活动火热开展中。新华网新华号,“银河事务所”,“共读”总编辑张书云女士,在报告厅为学校高一年级学生作“劳动绘画赏析与审美意识培育”的艺术教育讲座。www.lbj222.com
致力于培养真的追求者,善的传播者和美的创造者。而这场讲座,正让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做一个美的创造者。
开篇第一句,张书云女士就说:艺术来源于劳动艺术,提升了生活品质。这句话立刻让平日高雅深刻的艺术,变得平易近人。
在第一模块“劳动创造了艺术”中,学生们了解到了艺术产生于生产生活。从一阵阵有节奏的劳动号子,到精美的陶器。艺术在简单劳动转变到复杂劳动的过程中,不断升级。人们在劳动的实用基础上,逐渐产生了美的概念,出现了审美意识,因此,艺术是一项精神活动和体力活动并存的形式。
第二个模块讲述的是“劳动的艺术表达永恒的主题”。主讲人向学生们展示了多幅艺术作品。从古代的捣练图到敦煌壁画,再到近现代绘画,一幅幅耳熟能详的作品无一不体现着劳动人民的美,疲惫的美、热情的美、压抑的美、释放的美。从那些美的作品中,同学们能体会到这些画作的作者对于底层劳动人民的热切关注和设身处地的理解。让学生们意识到高雅的艺术作品和通俗的劳动中,在无时无刻展示着雅俗共赏的魅力。
最后,话题回到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上来:现在,我们的美怎么了?当下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日韩的文化、美国的文化涌入中国,受到了大量青少年的喜爱。但张书云女士提出,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更是一种文化输入。试想,如果当今中国社会被日韩偶像文化和美国的英雄文化所充斥时,还有谁会认真地传承中国自己的文化呢?这也让同学们反思良久。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张书云女士为师生们播放了一个视频——“万华镜”。这个视频帮助同学们跳脱出日韩文化、美国文化,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美丽之处,同时也让大家意识到了美育形式的创新是未来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而当下的青年一代就是未来的那个创造者。
一个民族是否能够屹立不倒取决于其文化是否能够持久传承。中国文化延绵不绝,正是因为在一次一次被打击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依然能够守得住自己的文化,守得住自己的内涵。因此,从现在开始,青年一代将要着眼于中国文化的传播,用新的美育方式,用新的审美观念去看待华夏民族悠长美丽的中华文明,做一位美的创造者。
学生感言
今日听张书云女士有关于劳动绘画赏析与审美意识培育的讲座,于我有些感触。
艺术能使心智达到比视野更宽广的界线,它启迪人的情趣、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观念,使人突破自我,达到更高的境界。所以说,艺术于人,正如空气于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以一种“软性”的方式深刻地影响人的发展。
艺术虽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与“整个人生”却并无分隔,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这是朱光潜先生所言的“人生的艺术化”。而艺术之于劳动,我想亦然:艺术是来源于劳动的,是基于劳动而激发的。由劳动走向艺术,又将艺术纳入劳动生活之中,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自然也就拥有了审美的能力。
有幸能聆听张书云女士的讲座,收获颇多。艺术与劳动似乎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我们似乎很少能想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劳动需要工具,工具产生造型,而造型属于艺术。同样,值得思考的还有当今时代的中国艺术。什么是美?美是纯粹的,是天然去雕饰的,这种纯净的美感在当今是被所有人都认同的。但在如今,我们的审美怎么了?在网络发达的如今,各种外来文化充斥着虚拟世界,或许是出于新鲜感,或许是想要跟风,在不知不觉中,日韩文化欧美文化等等不断渗透我们的生活中,包括你我。
我们认为那些文化新鲜、刺激,能触发我们的兴奋感,却不知这种短暂的“速食”快乐在无意中输入了无数外来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正确与否,还是有待商榷的。我们常常觉得中华文化枯燥,然而并不是如此,我们认为枯燥的只不过是当今缺乏能够真正展现出中华艺术之美的形式,亦或是我们的阅历还不够丰富,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不是轻易可以感受到的,但是一旦挖掘出来,你便会沉浸其中,感受到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下沉淀下来的极深内涵。
当然,在如今,各种形式的展现使沉寂多年的中国艺术开始悄然兴起,就如今日观看的《万华镜》,惊艳地展示了各民族的服饰,令人回味无穷。而这样触动心灵的美,是外来文化无论如何也无法达到的。
劳动创造了艺术,这是马克思的美学观,绘画艺术与音乐最初是伴随着人类劳动产生的。在人类捕猎劳动中产生节奏,从简单劳作到复杂劳动中节奏演变为音乐,在记录生产生活中产生了绘画。这些劳动中的艺术以绘画,工具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在历史的点点星河中记录着时代生活、经济发展、社会生活;记录着人们的进化;记录着人们对美的认识及追求。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从解放前到改革开放到新世纪劳动者的100幅画卷展。从画卷中劳动者的笑容越来越多,生活也越来越好。从劳动者形象中体现了祖国跌宕起伏的历史,也正是劳动创造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未来。
我还增加了对审美的了解和能力。在新时代,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要学会辨别。不能让西方等别的国家的文化引领我们。我们要有自己的美学与文化自信,创新美学教育,更好的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及优秀价值观。
首先十分感谢学校能给予我们这次难得的体验,张老师给我们讲艺术源于劳动,并举了劳动号子的例子,令我受益匪浅,张老师还讲述了古代艺术诗,使我们体会到了艺术的魅力,最后张老师就中华文化如今在中国内部的忧患,青少年受日韩文化影响,给我们讲述了日韩传播文化到中国的不纯目的,使同学们恍然大悟,并展示了“共读”和“银河事务所”中优秀的中华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的例子,我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最后我相信中华民族的文化最终会在世界舞台上闪闪发光!
2021年7月13日,我们聆听了张书云老师的讲座《劳动与艺术》。艺术早在人类诞生之初的史前时期就已存在,然而那时的艺术并不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而是为了配合劳动的需要。由此可见,艺术起源于劳动。在此后漫长的过程中,人们逐渐产生了审美。敦煌壁画中大部分内容都反映出古代人们劳动的情景。敦煌壁画的繁荣与古代人民辛勤劳动密不可分。近代以来,美术界对劳动的重视,使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发展到新的高度。在当今社会,我们面对各式各样的外来文化,在吸取与包容的同时,要对我们自己的中华文化有着文化自信,积极传播和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撰稿 | 高一(6)班 张舒毓
开篇第一句,张书云女士就说:艺术来源于劳动艺术,提升了生活品质。这句话立刻让平日高雅深刻的艺术,变得平易近人。
在第一模块“劳动创造了艺术”中,学生们了解到了艺术产生于生产生活。从一阵阵有节奏的劳动号子,到精美的陶器。艺术在简单劳动转变到复杂劳动的过程中,不断升级。人们在劳动的实用基础上,逐渐产生了美的概念,出现了审美意识,因此,艺术是一项精神活动和体力活动并存的形式。
第二个模块讲述的是“劳动的艺术表达永恒的主题”。主讲人向学生们展示了多幅艺术作品。从古代的捣练图到敦煌壁画,再到近现代绘画,一幅幅耳熟能详的作品无一不体现着劳动人民的美,疲惫的美、热情的美、压抑的美、释放的美。从那些美的作品中,同学们能体会到这些画作的作者对于底层劳动人民的热切关注和设身处地的理解。让学生们意识到高雅的艺术作品和通俗的劳动中,在无时无刻展示着雅俗共赏的魅力。
最后,话题回到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上来:现在,我们的美怎么了?当下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日韩的文化、美国的文化涌入中国,受到了大量青少年的喜爱。但张书云女士提出,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更是一种文化输入。试想,如果当今中国社会被日韩偶像文化和美国的英雄文化所充斥时,还有谁会认真地传承中国自己的文化呢?这也让同学们反思良久。
一个民族是否能够屹立不倒取决于其文化是否能够持久传承。中国文化延绵不绝,正是因为在一次一次被打击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依然能够守得住自己的文化,守得住自己的内涵。因此,从现在开始,青年一代将要着眼于中国文化的传播,用新的美育方式,用新的审美观念去看待华夏民族悠长美丽的中华文明,做一位美的创造者。
学生感言
今日听张书云女士有关于劳动绘画赏析与审美意识培育的讲座,于我有些感触。
艺术能使心智达到比视野更宽广的界线,它启迪人的情趣、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观念,使人突破自我,达到更高的境界。所以说,艺术于人,正如空气于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以一种“软性”的方式深刻地影响人的发展。
艺术虽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与“整个人生”却并无分隔,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这是朱光潜先生所言的“人生的艺术化”。而艺术之于劳动,我想亦然:艺术是来源于劳动的,是基于劳动而激发的。由劳动走向艺术,又将艺术纳入劳动生活之中,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自然也就拥有了审美的能力。
——高一(2)班 刘鹤明
有幸能聆听张书云女士的讲座,收获颇多。艺术与劳动似乎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我们似乎很少能想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劳动需要工具,工具产生造型,而造型属于艺术。同样,值得思考的还有当今时代的中国艺术。什么是美?美是纯粹的,是天然去雕饰的,这种纯净的美感在当今是被所有人都认同的。但在如今,我们的审美怎么了?在网络发达的如今,各种外来文化充斥着虚拟世界,或许是出于新鲜感,或许是想要跟风,在不知不觉中,日韩文化欧美文化等等不断渗透我们的生活中,包括你我。
我们认为那些文化新鲜、刺激,能触发我们的兴奋感,却不知这种短暂的“速食”快乐在无意中输入了无数外来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正确与否,还是有待商榷的。我们常常觉得中华文化枯燥,然而并不是如此,我们认为枯燥的只不过是当今缺乏能够真正展现出中华艺术之美的形式,亦或是我们的阅历还不够丰富,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不是轻易可以感受到的,但是一旦挖掘出来,你便会沉浸其中,感受到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下沉淀下来的极深内涵。
当然,在如今,各种形式的展现使沉寂多年的中国艺术开始悄然兴起,就如今日观看的《万华镜》,惊艳地展示了各民族的服饰,令人回味无穷。而这样触动心灵的美,是外来文化无论如何也无法达到的。
——高一(3)班 周若瑶
劳动创造了艺术,这是马克思的美学观,绘画艺术与音乐最初是伴随着人类劳动产生的。在人类捕猎劳动中产生节奏,从简单劳作到复杂劳动中节奏演变为音乐,在记录生产生活中产生了绘画。这些劳动中的艺术以绘画,工具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在历史的点点星河中记录着时代生活、经济发展、社会生活;记录着人们的进化;记录着人们对美的认识及追求。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从解放前到改革开放到新世纪劳动者的100幅画卷展。从画卷中劳动者的笑容越来越多,生活也越来越好。从劳动者形象中体现了祖国跌宕起伏的历史,也正是劳动创造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未来。
我还增加了对审美的了解和能力。在新时代,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要学会辨别。不能让西方等别的国家的文化引领我们。我们要有自己的美学与文化自信,创新美学教育,更好的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及优秀价值观。
——高一(4)班 杜佳音
首先十分感谢学校能给予我们这次难得的体验,张老师给我们讲艺术源于劳动,并举了劳动号子的例子,令我受益匪浅,张老师还讲述了古代艺术诗,使我们体会到了艺术的魅力,最后张老师就中华文化如今在中国内部的忧患,青少年受日韩文化影响,给我们讲述了日韩传播文化到中国的不纯目的,使同学们恍然大悟,并展示了“共读”和“银河事务所”中优秀的中华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的例子,我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最后我相信中华民族的文化最终会在世界舞台上闪闪发光!
——高一(7)班 刘意凡
2021年7月13日,我们聆听了张书云老师的讲座《劳动与艺术》。艺术早在人类诞生之初的史前时期就已存在,然而那时的艺术并不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而是为了配合劳动的需要。由此可见,艺术起源于劳动。在此后漫长的过程中,人们逐渐产生了审美。敦煌壁画中大部分内容都反映出古代人们劳动的情景。敦煌壁画的繁荣与古代人民辛勤劳动密不可分。近代以来,美术界对劳动的重视,使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发展到新的高度。在当今社会,我们面对各式各样的外来文化,在吸取与包容的同时,要对我们自己的中华文化有着文化自信,积极传播和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高一(8)班 冯欣武
撰稿 | 高一(6)班 张舒毓
延伸阅读
05·162007
北京市高中军训督导检查
来源:www.lbj222.com
校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