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您问我答》第14问:交友不顺利,算个事儿吗?算!

来源:www.lbj222.com 发布时间:2021-11-18
\
 
  为了更好回应家长的教育需要,解答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困惑,从即日起,学校心理老师李春花和赵恺琪将以文字形式回答家长提问,并定期发布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暂命名为《家庭教育您问我答》。如果您有问题要问,请将问题发送到zhaokaiqi@bj12hs.com.cn,心理老师会提取共性问题,为您答疑解惑。

  家长如何帮助青春期孩子发展高质量友谊?

  动画电影《无敌破坏王》中的主角分别是两个游戏的角色——破坏王拉尔夫与赛车手云妮洛普,拉尔夫每天的工作是对自己所在的游戏世界进行破坏,云妮洛普则是每天挣扎在无法返回自己最热爱的赛场上的痛苦中。厌倦了反派生活的拉尔夫决定逃离游戏,渴望获得一枚证明自己价值的勋章,改写自己的角色设定,在寻找勋章的途中,他遇到了云妮洛普,决心帮助云妮洛普重返赛场,由此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故事并没有结束,他们喜欢彼此的陪伴,但更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两人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出现分歧,这意味着形影不离的生活终会被打破,拉尔夫无法接受这样的变化,想尽办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却意外伤害了云妮洛普。最终,冲突得到解决,他们也都选择了更成熟的友情:我们都愿意支持对方成为更好的自己。

  电影看到最后,我们应该都会想起自己生命中的挚友,过往的回忆涌上心头,泛起温暖的涟漪。童年时的友情,简单快乐,主要目的是找到和自己玩得好的伙伴,让自己感到开心的人都可以算作朋友。渐渐长大到了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建立的要求(《家庭教育您问我答》第12问:如何帮助孩子穿越迷茫拥抱阳光?)让孩子的心灵世界变得复杂起来,他们从更多元的维度来了解自己,也以此来确认自己的价值,获得自我认同;他们也需要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建立亲密的关系,也在同伴群体中有所归属,所以青少年会有更多的自我暴露,更关注朋友与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否能产生共鸣,一旦找到这个人,也会变得热烈而投入。可以说,拥有高质量的友情,会让一个孩子获得更好的自我发展以及社会性和情感发展,而这些又是独特的、成人不可替代的贡献,影响着孩子未来的人格发展,对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价值。

  那么,家长作为引领者,究竟可以如何帮助青春期的孩子们发展高质量友谊呢?

  心理学家威廉·罗林斯(William Rawlins)通过研究友谊的发展过程,提出了友谊发展都是由浅入深的,稳固关系的建立与维系都是依靠时间的投入、亲密感的增加,当两人之间因为一些原因逐渐疏离,友谊也可能会结束。可见,友谊发展的过程就是从建立友谊、维系稳固关系到友谊的结束。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自然也应该学习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三个阶段遇到的困难,同时家长也需要提供恰当的“场外指导”,帮助孩子理解友情的深刻内涵,同时也帮助孩子学会发展高质量友谊。

  对于青少年而言,同伴关系就像一面镜子,既映射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也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异同。每个孩子都渴望这样一面镜子,他们或许能轻易获取,也可能总难以成功,或者对已有的镜子不够满意,也可能因为屡屡受挫而放弃内心的渴望……无论当下如何,他们都希望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以及该如何解决。我们也在咨询中发现,青少年在过往的人际交往经历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交友技能,但随着关系的复杂性增加,还有一些「难」是被忽视的,恰巧这些「难」也是孩子们最需要得到帮助的地方。

  难以平衡:与一群人交好还是与一个人交好?

  在进入新的学段、身处新的环境、面对更多样的交往对象时,建立友谊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中学生在友谊建立的过程中也有不同的困扰:和一些人关系都不错,但没有可以深入交流的亲密朋友,缺乏亲密感;只有一个亲密朋友,和其他人关系都很疏远,缺乏归属感;与所有人都较少来往,缺少社会支持。这些情况都会使得中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以及对自身的其他负面影响。

  相处过程中边界不清,产生冲突,影响关系

  在安全、亲密的关系内,我们的人际边界意识会降低,即不把对方当独立个体看,而是看成我们情感和愿望的对象。亲密的友谊关系中非常容易不分你我,而许多的冲突却均来自这个“不分你我”,它意味着我们容易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投射到对方身上,按照我们的意愿去揣测对方,把我们的“内心戏”当成关系中的现实。很多中学生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会做出很多超越边界的事情,比如过于强势地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随意评价对方、过于主动地参与对方的事情、把对方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等等,看似亲密无间,其实制造了冲突的引爆点,不利于友情的健康发展。

  当友谊褪色,不知如何理性应对并关照自我

  友谊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友谊除了自然地变化和消退,也会遭受意料之外的结束和破裂。无论是主动/被动选择,还是自然地消退,中学生在处理友谊的结束时,常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困难:或是压抑自己的消极情绪,或是否定这段关系的价值,或是一直试图挽回无法理性接受关系的失去。还有一些学生会因为失去一段友谊而否定自己,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欣赏,产生强烈的痛苦情绪……更难以在学习接受失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成长。

  在孩子的同伴交往问题上,家长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孩子也并非要筑起高墙将父母排除在外。有些时候孩子拒绝父母的帮助,是因为家长习惯于依赖自己的社会经验对孩子的价值判断做出评价,并试图“纠正”。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无法与自己「站在一起」,从而为了在价值判断上“赢”过对方而不自觉地划分阵营,问题一旦被搁置,家长也就失去了帮助孩子的机会。

  研究者曾采访14岁到100岁的人,了解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友情意义”的描述和评价,最终发现人们对于友情的三种期待——可以倾诉,可以依靠,可以一起享受快乐是历经一生都不会改变的。某种程度上说,真正的友情对于所有人的意义是相同的。既然这样,家长为孩子提供指导之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暂时放下自己对友谊的价值判断,共情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家庭教育您问我答》第13问:明明是为孩子好,为什么孩子不买账?),提供恰如其分的帮助——既不否定孩子的判断和感受,也不过分干涉或疏离,就像是赛车手旁边的领航员,他们专业、精准,却永远不会夺过赛车手的方向盘,而是以自己的能力给予赛车手最及时的支持,取得共同的胜利。

  引导孩子发展多元情绪关系

  孤独有两个维度:社会孤独与情感孤独。其中社会孤独是源于无法与更大范围的人或者团体进行交往,缺乏归属感;情感孤独是指缺乏与另外一个人的亲密无间的、相对持久的关系,缺乏亲密感。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归属感与亲密感的获得都是同时被需要的,只有这样,我们内心深处的秘密、情绪才能有人分享,在所处的群体中能够游刃有余、从容自得。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的同伴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某一个人,这种对于特定的情感、寻求特定的人帮助的关系,叫情绪关系。也就是说,分享快乐与排解困难的可以不必是同一个人,共享兴趣与互帮互助的人也是如此。

  当孩子的朋友圈变得更加开放、多元,就不会过早地关上友谊的大门,而是享受与不同的人交往,获得亲密感与归属感。“正是和不同朋友的相处,使我们变得更丰富,每一个朋友都将我们推向不同的方向,使我们变得越来越好。”

  帮助孩子享受有边界的亲密

  依据以往的教学与辅导经历,我们发现青少年与朋友相处时容易边界不清,为了获得亲密,反而制造了冲突的引爆点,就如寒冬中为了温暖而簇拥在一起的刺猬,靠的太近只会互相刺痛。但是这意味着孩子正在学习如何与人亲密。每个人的边界不同,但对于那些越过了人际交往“边界”行为的感受是一致的,大家通常都会感到不舒服。所以,自己的感受以及对方的反馈,是可以让关系中的双方都感受到彼此的边界在哪里。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去觉察自己和对方的边界,而觉察是为了更好地互相尊重。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如何更好地表达关心和亲密,也学会勇敢地拒绝他人越过边界的行为。当然,孩子最先以何种形式表达亲密是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密切相关的,如果家长常常是以侵入、越界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关心与爱,孩子也会不自觉地将其复制到自己与好友的关系中,难以把握好亲密有间的分寸。所以,成为爱但不越界的家长会让孩子享受有边界的亲密,既不会因为被侵入边界而无所是从,也不会因为适度分离而焦虑不安。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逾越的最后界限。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要给彼此保留空间,因为橡树和雪松不能在彼此的影子中成长。

  陪伴孩子在失去中获得成长

  分离从来都是一场考验,或者在悲伤中沉沦,也或者在失去中获得成长。每个人都会经历友谊的结束,这仿佛就像是老照片的自然褪色,是经年累月必然的结果,很多时候除了接受,我们都无能为力。因为生活阅历的丰富,对于成年人来说,接受失去变得相对容易,但对于将情感中心移入友情的青少年而言,友谊的褪色无疑是一次巨大的伤痛。如果孩子正在经历友谊的褪色,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的消极情绪持续一段时间。在情绪稍许冷却后,找个合适的机会与孩子谈谈对这段关系的意难平,也许是他对友谊的认知需要调整,也许是无法消解自己的情绪……家长可以建议孩子为这段关系划上一个充满仪式感的结束句点,可以是封存两人交换的礼物、写一封告别信、发一条朋友圈……

  失去带来的痛苦让孩子看清自己的内心,应对失去的方式会让孩子获得成长,就如破坏王拉尔夫一样,面对友谊的褪色,他也曾做出过无数的努力去维持关系,但也因此给对方和自己都造成了伤害,最终他接受了与云妮洛普友谊的变化,成全了彼此,也让友谊以新的方式存在。拉尔夫最后的笑容最让人动容,那不是无奈、遗憾,而是积极面对失去带来的强大力量。

  家长在帮助孩子应对成长过程中的友谊难题时,可能也会在某个瞬间被拉回到自己的青少年时代,紧闭的情绪抽屉被再次打开,重新面对青涩的自己可能让人想要回避,但是这也许是一个好机会,让您更容易与孩子站在一起,理解他的焦躁和忧伤,也读懂他的怯弱和不决。同时,适度的自我暴露也会让孩子看到,青春期交友的烦恼是多么正常,自己也可以像父母一样学着用更成熟的方式处理人际问题。

  友情美就美在,它可以自由选择、无需契约,它欢迎亲密、也接受分离,它让人快乐、也带来忧伤,但每个人都能在人生成长路上找到自己珍惜的友谊,在冲突矛盾中学会亲密,也会在不得不接受的失去中学会释然和祝福。

  撰稿丨赵恺琪

延伸阅读

05·1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