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您问我答》第17问:如何心平气和地应对孩子网课暴露出来的问题?

来源:www.lbj222.com 发布时间:2022-12-10
\
 
  “居家上网课,孩子的状态很不好,自由散漫。上课懒洋洋的,有一搭没一搭地听;下课不休息,电脑手机不离手,游戏、短视频看得停不下来;作业不好好写,天天不是欠这科就是欠那科。关键还不让人说,你说一句他就嫌烦,还动不动就怼回来,家中常常硝烟弥漫。养个这样的孩子,真的很头疼,真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他好好学习?怎样才能和他好好相处?
——一位生气又无奈的高一学生家长

  疫情之下漫长的在线学习,对学习效果和亲子关系都是一个极大考验,如果孩子处于青春期,则挑战尤其明显。这一方面与网课学习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家长对孩子网课暴露出来的问题能认识到何种程度有关,此外,还和青春期自身的发展特点有关。

一、客观认识网课,对学习效果有恰当预期

  每当疫情形势紧张,学习便会由线下转为线上,这是师生对受疫情扰乱的学习活动共同做出的一种补救,实属无奈之举。虽然线上教学不乏优势,但三年疫情下来,大家普遍的共识就是,总体而言网课学习效果不如线下课,能达到线下效果的八成就已经很好了。

\
 
  首先,从课堂氛围来说,缺乏线下授课的班级氛围,老师无法快速捕捉到学生的面部表情等非言语信息,师生之间也就无法像线下授课那样进行精准回应和流畅交流,同学之间的互动更是受限,彼此启发、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也难以形成。这种回应、交流的减少与氛围缺失的影响短时间内似乎无伤大雅,毕竟学习内容没有减少,但网课不是一天两天,孩子长期一个人对着屏幕,社交刺激的持续不足会无形中降低个体的热情、活力和竞争意识,导致专注力下降、课堂效率降低、作业进展缓慢等问题。

  其次,在学业巩固方面,在校学习无论作业的收交还是面批面改都很方便,老师很容易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督促解决问题。网课期间,作业都需要拍照提交,一次问题的反馈和订正可能需要多次在线往复,科目多再加上孩子有时候会有畏难逃避情绪,就难免出现遗忘、拖延和敷衍,导致学业问题的堆积。

  再次,在行为约束方面,在校学习没有手机干扰,再加上老师的监督和同学的示范,干扰行为无形中得到制约,学习投入程度相应提高。而网课期间,每人对着一台电子设备,网络干扰和生活干扰的便利性过强,约束成本又过高,导致自律的下降。

\
 
  综上,我们要正确认识网课,意识到上述问题的出现是在线学习的自然特点,不全是孩子不努力或不自律造成的;意识到疫情带来的社交隔离已将孩子们被动卷进了社交孤独中,而每一个孩子在挑战和困难面前已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如前文所说,网课是师生对受疫情扰乱的学习活动共同做出的一种补救);意识到网课时期是孩子成长中的一段特别时期,在这种时期我们对孩子的学习期望首先应该是保持和跟进,然后才是提高和发展。期待弯道超车,也许是不切实际的。

二、客观认识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

  那是不是说,孩子在网课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或者我们对孩子的问题就应该视而不见呢?当然不是。敷衍糊弄、回避沟通、网课挂机、不写作业、沉迷游戏……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出现在孩子身上,都值得引起足够重视,否则就是我们作为家长的失职。

  但重视了之后,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严厉批评、严格监控、严加落实,这是很多家庭的常规应对。如果孩子合作,一经指正马上改进,一切当然皆大欢喜。但如果孩子阳奉阴违、我行我素、或者抱着“反正你都知道了,那我连装都懒得装了”的态度,变本加厉地放任自己,家长除了更加生气,加剧督促和管控力度,引发一轮新的冲突升级之外,还能再做些什么呢?
这里我们需要思考两个问题。

\
 
  第一个:孩子网课暴露出来的问题,真的是网课带来的吗?

  通常来说,不是的。孩子在网课中的不良表现(普遍性问题除外),大部分都不是突然产生的,更可能是成长中积累了很久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只是在网课中表现出来了。比如那些从来不开摄像头、游离在挂机边缘的孩子,很可能在线下上课时就已经接近不主动参与课堂、勉力维持的状态,在网课中,老师隔着屏幕的要求难以直达个体,这给了学生一个方便的挡箭牌,可以逃避到自己的小世界中,他内在消极的一面就会被放大,不再愿意调动自己来回应老师的要求。再比如那些过于拖沓、时间管理一塌糊涂的孩子,常常是因为心中缺乏清晰的目标,反应在行为上就缺少计划性,这同样也是从线下带过来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清醒地意识到孩子的问题不是当下突然产生的,而是长久积累的结果,相应地,也就应该可以接受问题的解决无法在朝夕之内骤然达成,因此,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需要对问题的解决抱有一颗“容徐图之”的宽容之心,不能太过急切,反而欲速则不达。

\
 
  第二个:孩子真的就只是单纯地出现了当前这个问题,比如爱玩手机,因此,只要下力气管住了手机,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吗?

  答案也是否定的。大家听说过冰山理论:每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全部内容,就像一座冰山,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暴露在水面之上、能被看到的,那是我们的行为层面,而在水面之下,还藏着巨大的、未被看到的部分,那里藏着一个人内在的感受、期待、渴望和深层次的自我。所以,如果我们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就不能只停留在行为层面,想要改变一个人,也是同样。

\
 
  基于冰山理论,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论:一个行为之所以被保持,是因为它带来了潜在的好处,这个好处可能对应了冰山之下的任何一个层面,感受、期待、渴望或是自我。

  比如沉迷手机,这个看起来一点益处都没有的行为,潜在的好处却可能是逃避了痛苦:在游戏世界的成功缓解了学业不胜任带来的无力感、在线社交的亲密缓解了“没有人在意我,连父母都只爱成绩不爱我(孩子的感知)”的孤独感。如果我们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交谈,就会发现,他沉迷网络的背后,可能是学业上遇到了困难,期待被帮助而不得;也可能是情感上陷入了孤独,渴望被爱而不得。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就会相信,他每一个不良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正面的动机。

  在学习上有胜任力的孩子很少会敷衍糊弄、回避沟通、网课挂机、不写作业、沉迷游戏……,因为学习带给他们的是快乐,而不是痛苦。因此,当孩子出现上述问题,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这是一个正在为学习而痛苦的孩子,他需要理解;其次要意识到,他遇到了无法依靠自己独自解决的困难,他需要帮助。

  有必要指出的是,帮助孩子,不同于要求孩子。帮助意味着你和他站在一起想办法,要求则是,让他陷入困境的问题被扔给他自己去面对。当孩子感到既无法应对学习、又无法应对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就容易产生无处可逃的极端想法,进而做出无法预期的事情。

  具体怎样的做法才能帮助到孩子,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但是,当我们愿意去理解孩子,愿意带着帮助之心走近孩子,也就离问题的真正解决不远了。

三、认识青春期,包容孩子冲动的情绪

  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常常是充满挑战的,尤其是当你想要指出他的问题时,孩子很容易表现得烦躁,一言不合话就横着丢给了家长,或者明明说的是他的问题,反被他抓住你话里的漏洞,满腹委屈地控诉你、火力全开地攻击你。网课期间,这种冲突屡屡发生。

 
  这与青春期大脑不同部分的发育速度不一致,出现了失衡有关,也即,边缘系统与前额叶皮层的十年失衡。

  简单来说,边缘系统是大脑的情绪中心,管理与储存着人的各种情绪反应。边缘系统里充满了荷尔蒙,从青春期(通常始于9到12岁)开始,荷尔蒙分泌激增,使得边缘系统在接下来的几年内(15岁左右)迅速达到成熟水平。而负责抑制情绪冲动的脑区——前额叶皮层,则发展相对滞后(越高级的脑区成熟越晚),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从而带来了一个过渡性的不平衡期。

  如果把青春期的孩子比作一部汽车,它有一个很强劲的引擎(边缘系统和荷尔蒙),动力十足,但是它的刹车系统(前额叶皮层)却滞后,使得它很难控制好车速,常常在需要停车的时候停不下来,任由边缘系统任性妄为,这就导致青春期的孩子在情绪控制方面,比一般的成人需要花两倍,甚至更多的精力。体现在生活中,就是一旦情绪上头,就容易仅凭“直觉”,“不过脑子”地怼人、发飙。

  因此,家长要理解孩子青春期大脑发育的不平衡性,看到这种成长过程中暂时的不完善,在发生矛盾时,不要和孩子飚情绪、硬碰硬,更不要上纲上线、激化矛盾,而是要避其锋芒、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包容孩子“面向成长的破坏”。

  最后,有两点温馨提示。其一,孩子的成长,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要相信,孩子是孩子,问题是问题,孩子遇到了问题,但孩子不等同于问题。无论何时,我们都要选择相信孩子依然好孩子,都要无条件和孩子站在一起解决问题。

  其二,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心平气和地构建解决之道,前者只终结了当前的困境,后者,则开启了孩子一生的成长。

撰文丨李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