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太平桥学校同课异构展示
来源:www.lbj222.com
发布时间:2022-11-10
为了落实新课标学习、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10月份,太平桥学校中学部语文组全体教师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走进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的单元教学,通过“读、览、悟、演、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
初一
初一语文组李杰、孙非、强昕蕾老师展开《纪念白求恩》同课异构,以红色文化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弘扬革命精神为引领,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掌握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精神,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初一
初一语文组李杰、孙非、强昕蕾老师展开《纪念白求恩》同课异构,以红色文化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弘扬革命精神为引领,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掌握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精神,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李杰老师讲授《纪念白求恩》一课,紧扣感悟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这一教学目标,从学生深度阅读中训练思维养成。学生根据自己对毛主席这篇发言稿的理解,勾划出最欣赏和最疑惑的语句展开讨论,在深入品析、质疑、讨论的过程中,深切体味白求恩同志伟大高尚无私的共产主义精神。
孙非老师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问题链设置,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与文本的对话,更立体的了解白求恩的伟大,并很好的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理解、领悟红色精神。
强昕蕾老师运用朗读的方法,通过感知一篇、精读一段、背诵一节三个任务,引导学生感知这篇课文的内容及写法,通过叙议两个层次的朗读,以感受文章的主旨及思想,引导学生有重点的学习本课,充分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精神的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初二
初二语文备课组贾军、李琛、苏子葳老师展开《回忆我的母亲》同课异构,引导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把握文章叙事议论的关系,关联课外资源,领悟文本红色精神,体现语文课程赓续红色血脉,培根铸魂的作用。
孙非老师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问题链设置,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与文本的对话,更立体的了解白求恩的伟大,并很好的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理解、领悟红色精神。
强昕蕾老师运用朗读的方法,通过感知一篇、精读一段、背诵一节三个任务,引导学生感知这篇课文的内容及写法,通过叙议两个层次的朗读,以感受文章的主旨及思想,引导学生有重点的学习本课,充分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精神的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初二
初二语文备课组贾军、李琛、苏子葳老师展开《回忆我的母亲》同课异构,引导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把握文章叙事议论的关系,关联课外资源,领悟文本红色精神,体现语文课程赓续红色血脉,培根铸魂的作用。
贾军老师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为感悟“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方法,与《藤野先生》一文作对比,体会“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进而契合学校的“红色”主题,在思想上又结合了《红星照耀中国》的红色思想,把朱德的形象与精神融入本文教学中。
李琛老师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思考朱德母亲贤母、完人的形象,并据此学习议论抒情语句的作用,从对本事本物的评价抒情,引申到对一类一群整体的议论抒情,结合以前所学和未学内容将升华主题作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苏子葳老师在回忆性散文中挖掘传记的成分和要素,比如对于典型事件的叙述、夹叙夹议的运用,通过真实的问题情境的设置,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推动学生思维的深入。以生生互评的方式实现“学习——实践——反思”学习过程。
课后写人物传记的作业,是对文本知识的再吸收、再消化、再创造,从回忆性散文到小传,不仅让知识融会贯通,更能够在学习之后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感受文章中的人物的爱国思想和革命情怀。
初三
初三语文组张珍娟、邓睿思老师展开《我爱这土地》同课异构,以主题诗歌朗诵欣赏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理解诗歌感情,掌握意象的使用及情感,并引导学生完成自己的诗歌创造,以读促写,落笔生花,真正转换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能力。
李琛老师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思考朱德母亲贤母、完人的形象,并据此学习议论抒情语句的作用,从对本事本物的评价抒情,引申到对一类一群整体的议论抒情,结合以前所学和未学内容将升华主题作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苏子葳老师在回忆性散文中挖掘传记的成分和要素,比如对于典型事件的叙述、夹叙夹议的运用,通过真实的问题情境的设置,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推动学生思维的深入。以生生互评的方式实现“学习——实践——反思”学习过程。
课后写人物传记的作业,是对文本知识的再吸收、再消化、再创造,从回忆性散文到小传,不仅让知识融会贯通,更能够在学习之后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感受文章中的人物的爱国思想和革命情怀。
初三
初三语文组张珍娟、邓睿思老师展开《我爱这土地》同课异构,以主题诗歌朗诵欣赏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理解诗歌感情,掌握意象的使用及情感,并引导学生完成自己的诗歌创造,以读促写,落笔生花,真正转换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能力。
张珍娟老师进行单元整体设计,借学生参加“喜迎二十大”主题的活动情境,阅读《艾青诗选》,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诗歌朗诵欣赏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完成“初读体验”“品味意象”“想象意境和描绘画面”以及“仿写诗歌”等任务,理解“我爱这土地”的真正含义,在语言运用中进行鉴赏品析和审美创造,积淀红色文化底蕴,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决心。
邓睿思老师以土地意象作为切入,通过探究《我爱这土地》中的土地意象,同学们掌握本诗的深层次内涵,同时以土地意象为线索,关联《北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诗,使同学以点带面的学习《艾青诗选》,在培养学生诗歌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感受并认同作者炽热的爱国情。
此次“走进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主题同课异构活动中,太平桥中学部语文组的每一位老师,本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启智增慧,濡养精神的目的,以语言运用为教学根本,努力践行赓续红色血脉,培根铸魂,通过语文课程的实践活动,建立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
学生作品
(一)短评
1938年白求恩同志加入中国八路军,为了中国的抗日事业,他无私奉献,每日每夜地为伤员做手术。有一次,在大战役中要求后方全部转移,可有几个伤员急需手术,白求恩不顾个人安危坚持为伤员完成了手术,他这种无私高尚舍生忘死的工作热情感动了我。——初一2班 孙君
白求恩同志的事迹将共产主义精神阐释得淋漓尽致,他不考虑自己,只关心他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医疗事业与中国人民,当时,我们的军队医疗设备缺乏,物资条件差,医学技术欠缺,白求恩大夫想法设法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中国医生。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追求,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初一2班 董思晨
在普通人眼中,白求恩是一位正直善良的好人;在战士眼中,他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好大夫;在毛主席眼中,他是一位一丝不苟的好党员。他用行动证明了医者的高洁和仁爱。创造了在野战条件下高质量完成手术的奇迹,是战地救治的先驱。是什么让他如此坚持?是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初一1班 张一楠
(二)人物传记
朱德母亲小传
朱德一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回川仪陇县马鞅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贫苦。朱德的母亲身体强壮结实,尤其热爱劳动,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喂猪、砍柴 挑水,简单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她能做出一番风味;她织出的布做成的衣服,三个孩子轮穿还穿不烂,她从未打骂过孩子,也不许孩子沾染上一点恶习。朱德母亲的聪明能干,让全家人在艰苦的环境下也能过得下去。母亲节衣缩食供朱德去读书,让朱德得到更好的教育,后来朱德参加革命斗争,母亲不仅不反对,反而给他许多慰勉,而同时,母亲也在靠着那三十亩地和勤劳的双手,支撑着一家人的生活。朱德母亲的一生未曾脱离过劳动,她教给子女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更是可贵的财富。——初二5班 韩蕙麟
朱德的母亲
朱德母亲钟太夫人,1858年生于四川省仪陇县周河乡钟家山下一户贫苦家庭。她体格高大,娴淑温柔,因为家境贫穷,没能全部养活,只留下六男三女。朱德排行第三,上有一哥一姐。伟人的背后有伟大母亲的培育和影响,可以说母亲是朱德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位良师。朱德母亲身材高大,“有着一般农妇的强壮的体力”,性情“贤淑和气”,在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家庭里同长辈、伯叔、妯娌都能和睦相处,对朱德更是特别爱抚。母亲很勤快,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煮了全家的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一心要去改变家庭生活的窘况。繁重的家务劳动,让她分不开身照顾孩子,只好随他们在地上爬,但她却尽了做母亲的责任,保护和照看好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感受母亲的亲切关怀和温暖。母亲的言行举止深深地影响着朱德,使朱德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四五岁便在她身边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渐渐地,年幼的朱德不仅能拾柴、拔草、运秧、帮助哥哥打杂,从而练就了一副健壮的身体。朱德后来深情地说到:“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所以这样一个慈母贤母的形象,造就了朱德成为党的领袖人的前提,成为了诸多朱德美好品格的缩影。——初二6班 柳佛荫
毛泽东的故事
毛泽东,一八九三年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父亲的名字是毛仁生,是一个贫农。家中不算富有,家人都是农民。八岁时,毛泽东开始在本地湖南的一个小学校里读书,十三岁时离开了小学,他开始长时间写作。到了青年,毛泽东开始渴望到长沙去,他第一次看到了报纸--《民力报》,听到了孙中山先生和同盟会的纲领。武昌起义发生后,政治局面迅速地变换着。一天,一个革命党以“建立民国”为题,做了一惊人的演讲,这人也让毛泽东决定参加黎元洪的革命军,可时局混乱,毛泽东改换参加正式军队,可是只做三半年的士兵。后面,毛泽东在师范学校做了三年的学生,开阔了视野。1917年,毛泽东帮助发起新民学会。新民学会的成立受到了《新青年下》的影响,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对于革命已经有了一些模糊的情感。毕业后,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又过了一段时间后,毛泽东又回到了长沙,创办了文化书社。1912年,毛泽东开始被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影响,他已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1921年5月,毛泽东到上海去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这是毛泽东一个转变的时期。毛泽东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这样一个伟人的一生令人敬佩,他对于革命和国家的影响是无比巨大的。——初二5班 尹慕迪
(三)诗歌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朵云,
我也应该飘遍过祖国大地:
这被微风所吹拂过的土地,
这永远流淌着我们的欢乐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散发着的清香的花草,
和那来自一个天文单位距离的无比温暖的阳光……
——然后我化为了一场雨,
拥抱我爱的这片土地。
为什么我的脸上常挂着微笑?
因为我想回报我爱着的土地……——初三4班 朱怡帆
《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滴甘露,
我也应该用尽力气流进
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
这汹涌的黄河,
这险峻耸立的华山,
这迷人的金秋田野,
——然后我蒸发了,
就算化作水蒸气也要滋养这大地。
为什么我对这片大地情有独钟?
因为这是我的祖国,我生长的地方,对它爱得沉醉······——初三4班 王俊睿
《英雄》
读书时,
我认为英雄是很强的人,
拯救民众,
惩罚坏人。
读报时,
我认为英雄是有诸多成就的人,
研发科技,
广为应用。
灾难时,
我认为英雄是救济生命的人,
不畏死亡,
冲锋陷阵。
生活中,
我认为英雄是帮助他人的人,
帮助同学,
为班争光。——初三4班 徐子桓
《回忆》
曾经那些美好的回忆,
仍是我梦中的常客……
入学时
我像一只落单的大雁
终于找到了雁群
低谷时
我像一艘失去动力的飞船
仰望浩瀚无垠的宇宙
绝望
突然
你们给予我动力
现在啊
我们像一部磨合完美的赛车
驶向希望
驶向未来
当我们的绝招——团结打开那一刻!
我们的尾灯将照亮前行的道路!——初三3班 赵元朗
撰稿丨强昕蕾、邓睿思
摄影丨语文组
邓睿思老师以土地意象作为切入,通过探究《我爱这土地》中的土地意象,同学们掌握本诗的深层次内涵,同时以土地意象为线索,关联《北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诗,使同学以点带面的学习《艾青诗选》,在培养学生诗歌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感受并认同作者炽热的爱国情。
此次“走进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主题同课异构活动中,太平桥中学部语文组的每一位老师,本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启智增慧,濡养精神的目的,以语言运用为教学根本,努力践行赓续红色血脉,培根铸魂,通过语文课程的实践活动,建立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
学生作品
(一)短评
1938年白求恩同志加入中国八路军,为了中国的抗日事业,他无私奉献,每日每夜地为伤员做手术。有一次,在大战役中要求后方全部转移,可有几个伤员急需手术,白求恩不顾个人安危坚持为伤员完成了手术,他这种无私高尚舍生忘死的工作热情感动了我。——初一2班 孙君
白求恩同志的事迹将共产主义精神阐释得淋漓尽致,他不考虑自己,只关心他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医疗事业与中国人民,当时,我们的军队医疗设备缺乏,物资条件差,医学技术欠缺,白求恩大夫想法设法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中国医生。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追求,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初一2班 董思晨
在普通人眼中,白求恩是一位正直善良的好人;在战士眼中,他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好大夫;在毛主席眼中,他是一位一丝不苟的好党员。他用行动证明了医者的高洁和仁爱。创造了在野战条件下高质量完成手术的奇迹,是战地救治的先驱。是什么让他如此坚持?是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初一1班 张一楠
(二)人物传记
朱德母亲小传
朱德一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回川仪陇县马鞅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贫苦。朱德的母亲身体强壮结实,尤其热爱劳动,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喂猪、砍柴 挑水,简单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她能做出一番风味;她织出的布做成的衣服,三个孩子轮穿还穿不烂,她从未打骂过孩子,也不许孩子沾染上一点恶习。朱德母亲的聪明能干,让全家人在艰苦的环境下也能过得下去。母亲节衣缩食供朱德去读书,让朱德得到更好的教育,后来朱德参加革命斗争,母亲不仅不反对,反而给他许多慰勉,而同时,母亲也在靠着那三十亩地和勤劳的双手,支撑着一家人的生活。朱德母亲的一生未曾脱离过劳动,她教给子女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更是可贵的财富。——初二5班 韩蕙麟
朱德的母亲
朱德母亲钟太夫人,1858年生于四川省仪陇县周河乡钟家山下一户贫苦家庭。她体格高大,娴淑温柔,因为家境贫穷,没能全部养活,只留下六男三女。朱德排行第三,上有一哥一姐。伟人的背后有伟大母亲的培育和影响,可以说母亲是朱德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位良师。朱德母亲身材高大,“有着一般农妇的强壮的体力”,性情“贤淑和气”,在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家庭里同长辈、伯叔、妯娌都能和睦相处,对朱德更是特别爱抚。母亲很勤快,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煮了全家的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一心要去改变家庭生活的窘况。繁重的家务劳动,让她分不开身照顾孩子,只好随他们在地上爬,但她却尽了做母亲的责任,保护和照看好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感受母亲的亲切关怀和温暖。母亲的言行举止深深地影响着朱德,使朱德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四五岁便在她身边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渐渐地,年幼的朱德不仅能拾柴、拔草、运秧、帮助哥哥打杂,从而练就了一副健壮的身体。朱德后来深情地说到:“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所以这样一个慈母贤母的形象,造就了朱德成为党的领袖人的前提,成为了诸多朱德美好品格的缩影。——初二6班 柳佛荫
毛泽东的故事
毛泽东,一八九三年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父亲的名字是毛仁生,是一个贫农。家中不算富有,家人都是农民。八岁时,毛泽东开始在本地湖南的一个小学校里读书,十三岁时离开了小学,他开始长时间写作。到了青年,毛泽东开始渴望到长沙去,他第一次看到了报纸--《民力报》,听到了孙中山先生和同盟会的纲领。武昌起义发生后,政治局面迅速地变换着。一天,一个革命党以“建立民国”为题,做了一惊人的演讲,这人也让毛泽东决定参加黎元洪的革命军,可时局混乱,毛泽东改换参加正式军队,可是只做三半年的士兵。后面,毛泽东在师范学校做了三年的学生,开阔了视野。1917年,毛泽东帮助发起新民学会。新民学会的成立受到了《新青年下》的影响,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对于革命已经有了一些模糊的情感。毕业后,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又过了一段时间后,毛泽东又回到了长沙,创办了文化书社。1912年,毛泽东开始被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影响,他已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1921年5月,毛泽东到上海去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这是毛泽东一个转变的时期。毛泽东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这样一个伟人的一生令人敬佩,他对于革命和国家的影响是无比巨大的。——初二5班 尹慕迪
(三)诗歌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朵云,
我也应该飘遍过祖国大地:
这被微风所吹拂过的土地,
这永远流淌着我们的欢乐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散发着的清香的花草,
和那来自一个天文单位距离的无比温暖的阳光……
——然后我化为了一场雨,
拥抱我爱的这片土地。
为什么我的脸上常挂着微笑?
因为我想回报我爱着的土地……——初三4班 朱怡帆
《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滴甘露,
我也应该用尽力气流进
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
这汹涌的黄河,
这险峻耸立的华山,
这迷人的金秋田野,
——然后我蒸发了,
就算化作水蒸气也要滋养这大地。
为什么我对这片大地情有独钟?
因为这是我的祖国,我生长的地方,对它爱得沉醉······——初三4班 王俊睿
《英雄》
读书时,
我认为英雄是很强的人,
拯救民众,
惩罚坏人。
读报时,
我认为英雄是有诸多成就的人,
研发科技,
广为应用。
灾难时,
我认为英雄是救济生命的人,
不畏死亡,
冲锋陷阵。
生活中,
我认为英雄是帮助他人的人,
帮助同学,
为班争光。——初三4班 徐子桓
《回忆》
曾经那些美好的回忆,
仍是我梦中的常客……
入学时
我像一只落单的大雁
终于找到了雁群
低谷时
我像一艘失去动力的飞船
仰望浩瀚无垠的宇宙
绝望
突然
你们给予我动力
现在啊
我们像一部磨合完美的赛车
驶向希望
驶向未来
当我们的绝招——团结打开那一刻!
我们的尾灯将照亮前行的道路!——初三3班 赵元朗
撰稿丨强昕蕾、邓睿思
摄影丨语文组
延伸阅读
11·272006
我校第23届学生会改选工作圆满成功
来源:www.lbj222.com
校园新闻
06·182008
我校团委开展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投票活动
来源:www.lbj222.com
校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