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专家一起,沉浸式行走北京中轴线!

来源:www.lbj222.com 发布时间:2023-03-27
\
 
  3月25日,科丰校区各位领导、班主任教师、青年教师在北京广播电视台通州副中心专家组顾问、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张世强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行走中轴线的沉浸式古都文化学习之旅。

  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全长7.8公里,纵贯北京老城,从元大都建城起已经走过了700多年的历史风云。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这样形容它:“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因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申遗十多年来,北京中轴线这一古都脊梁,壮美再现。早上8点,老师们乘坐大巴从校园出发,一路上张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沿途地标的历史起源及发展脉络。

\
 
  第一站来到了景山公园,老师们在这里重点参观了寿皇殿建筑群。寿皇殿建筑群始建于明代,总占地面积约21256平方米,总建(构)筑面积3797.68平方米,是北京中轴线上古建筑群中除故宫之外的第二大建筑群,也是景山的核心区域和北京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老师向老师们介绍:明清时期,这里是皇家举行祖先祭祀活动的场所,在寿皇殿中陈设帝后御影,每年皇帝要按照节令祭日和相关规定,到寿皇殿祭祀祖先。老师们透过殿内陈列的各色文物与历史对话,了解了皇家祭祀的器具、礼仪、规制等等。

  来到万春亭,它坐落于北京城中轴线制高点,尽享天时地利。老师们登临其上,俯瞰故宫全景,一览京城轴线,领略整齐对称的布局神韵,品读气势恢宏的宫廷建筑。从景山公园出来后,老师们穿行于恭俭胡同、米粮库胡同中,漫步在青砖灰瓦的静谧氛围里,感受老北京市井风情。路过那些百年老树、名人故居,似乎能依稀窥见沧海桑田的历史故事。

  走出胡同后一路向北经过万宁桥、银锭桥等来到了什刹海,这里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老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在北京城规划建设史上具有特殊位置。阳光下的什刹海波光粼粼,漫步在沉淀着几百年历史文化的老街,惬意非常。融入烟袋斜街,老师们感受传承着清代传统文化特色的商业步行街的热闹与繁华。

\
 
  午饭后,步行至钟鼓楼,北京钟鼓楼(鼓楼、钟楼)始建于元代,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作为一组高大巍峨的“时间建筑”,前后纵置、互相衬托着矗立于北京中轴线的北端——它们既是扼守“紫禁后护”的重要城市地标,也是“号令全城”的首都报时中心,始终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如今,古老的文化遗产焕颜迎新生。来到二楼,张老师又为老师们详细介绍了钟鼓楼报时系统:碑漏、铜刻漏、日晷等,在六百多年的报时历史中,钟鼓楼始终沿用先击鼓后撞钟,即每日报时始于“暮鼓”、止于“晨钟”的报时方式。随后观看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击鼓表演。

  来到二楼,张老师又为老师们详细介绍了钟鼓楼报时系统:碑漏、铜刻漏、日晷等,在六百多年的报时历史中,钟鼓楼始终沿用先击鼓后撞钟,即每日报时始于“暮鼓”、止于“晨钟”的报时方式。随后观看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击鼓表演。

  老师们走进古色古香的鼓楼,漫步于一层重现历史原貌的7个券洞之间,在张老师的讲解中了解鼓楼一层的展览——“时间的故事”,这里以沉浸式数字展、交互体验带领观众聆听“暮鼓晨钟”的历史回响。下午3点多,实践活动在文化浸染和精神的充盈中接近尾声,老师们纷纷表示本次行程收获满满,日后会带家人一起继续学习体验中轴线的文化魅力。

  通过本次德育实践研讨活动,老师们深入了解了北京中轴线作为世界城市史上极为罕见的建筑艺术轴线背后的文化底蕴,以及北京市政府多年来对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深度的学习体验激发了老师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进了文化自信,促进日后德育、跨学科融合及项目式学习教学实践的开展。同时本次活动也丰富了教师的课余生活和精神世界,联络了同事们之间的情感,加深了集体荣誉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

撰稿丨郭云云
摄影丨郭云云